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现状的看法
自1996年后,教育部相继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得学前教育这一基础性教育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同时这三个文件都突出强调了游戏对于幼儿教育而言的独特价值以及与幼儿园课程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贯彻落实《纲要》和《指南》中所提到的关于游戏与课程的新理念与新要求,进一步推动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促进关于课程游戏化的研究与落实。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十分严重,游戏大多时候都充当着“配角”的角色,只是让幼儿能够在户外活动或者课后时间玩耍放松的活动,导致儿童在学前期过早地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发展。
随着教育部《规程》、《纲要》、《指南》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以及学前教育界人们对于游戏研究的深化,游戏的精神、内涵将要求被体现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之中,课程游戏化也得到了很大的认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及“整个教学法”,就是要求课程的内容选择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教学方法。《规程》颁布以后,以的冯晓霞教授、刘焱教授为代表召开了多次关于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教学的研讨会。
一、幼儿园方面
1、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交流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要想推动课程游戏化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只有教师有了实施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与能力,才能制定合适的课程方案,充分发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来创设课程游戏化的环境,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势在必行。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机会,如教学研讨会、课程游戏化的讲座等。
2、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注重家园合作
幼儿的教育不仅仅是受学校教育影响的结果,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教育影响更大。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与合作能够使得对幼儿的教育更加完整一致,从而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课程游戏化对于现在众多不想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来说可能不会认同。这就要求幼儿园与家长进行课程游戏化内涵的普及,有可能的话让家长参与到游戏化的课程中去,让其与幼儿共同发现探索,体会游戏化课程中也是需要动脑,幼儿在其中并不是单纯的“玩游戏”,而是能够收获更多直接、具体、形象的经验,更符合幼儿的发展特征。从而不再反对甚至支持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二、教师自身方面
1、领会游戏的内涵与精神
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游戏与课程相分离或者误以为在课程的某一环节添加游戏就是实现课程游戏化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课程游戏化,就必须先领会游戏的精神与实质,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这些误区。同时,教师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在不断与幼儿的“教学相长”中不断进步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游戏的精神与内涵,使游戏能够更好地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得促进幼儿的发展。
2、关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培养多样化的活动习惯
课程游戏化,就是承认并相信幼儿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身为幼儿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游戏化的环境,并为幼儿提供能够刺激多感官的发展的各种活动材料,在幼儿多样性的生活习惯中去发现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最为直接、最易接受的直接经验,而不仅仅是教师间接的灌输知识。同时,要聚焦幼儿的多感官参与,及时发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及行为误区,防止对幼儿产生其他不好的影响。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现状的看法(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