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年龄发展特征,让孩子有意义、有效地学习和成长。祖先们应该在满足孩子全面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促进孩子的身体、语言、认知、情绪、社会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能够联系到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符合孩子的兴趣,有利于一定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在选择教育教育内容时,遵循孩子最大的发展可能,学习内容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要有一定的间距。儿童教育活动要以生活为向导,遵循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和启蒙性,用生活中的感性经验丰富儿童,创造情境,以各种方式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以各种感官参与的方式理解事物。树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能力、责任感、自信等终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同时,爱和严格在再教育的过程中要适度。世界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过,爱就像食物,它需要一定的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祖辈们应该有分寸、有理智的方式爱孩子。同样随心所欲、放任自流、过度宽容等管教方式,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方面
1、家园合作,开展亲子活动
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对孩子的终身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和行为、价值观以及未来的成就有着直接影响,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压力,家长需要处理更多的问题。经常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态度浮躁,导致亲子关系相当激烈,缺乏应有的和谐和愉悦。还有一些家庭,孩子大多是由祖辈来照料的,所以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很少,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应开展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不仅有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的培养,还能促进亲子情感的有利发展,这对孩子自身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儿园要不定时组织孩子父母来幼儿园参加各种亲子活动,为家长和幼儿创造更多的亲子时间,有利于亲子情感的培养。
2、组织家长会,树立家长正确的育儿观念
现在有些家长缺乏家庭教育方法,然后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所以幼儿园要不定期组织家长会,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之间交流和分享育儿经验和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可或缺,让家长树立其对幼儿教育的责任感。培养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必须让家长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让父母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母是不能缺少的,让父母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是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三、社会方面
1、政府扶持,推行子女随家长就读政策
由于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制约着下一代家庭教育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方面的发展。社会保障、城乡分配、教育分配等等。现行的户籍政策如果灵活调整,就不适用一刀切的政策。比如实行外籍人员入学政策或者外籍人员入学政策,享有平等的学习权利。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机会均等性。这样,将为孩子教育问题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为下一代提高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奠定外部基础。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如果孩子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无疑是为孩子的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形成提供外部条件,也是农村教育中最理想的教育政策。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到务工的地方入学,是解决下一代家庭教育的关键。如果政策给予农民工子女学习的利益,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当地子女的教育权,实现教育平等。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农民工孩子入学难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质量的发展,提高了素质教育的质量,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教育可以有两大优势:一是政府加大对教育硬件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学校设施和设备。建设有住房功能的学校,是解决下一代家庭教育的好手段。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下一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不利影响,也可以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好的照顾和更亲密的教育。二是各级政府要重视家庭教育,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上日程,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加强宣传,引起全社会对农民工子女上学困难的关注。我们应该为农民工家长举办培训班,应邀请专家传授家庭教育技巧,组织祖辈前来学习科学合理的育儿观念、与孩子的沟通技巧,让隔代教育有一定的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