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在幼儿这个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也正是在幼儿园学习的时候,对于幼儿开始接触社会是否有个好的起点,幼儿园的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硬币都有两面,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也一样,有好坏之分。在此,本人偏重谈下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即有关促进作用;
在我国,幼儿园在幼儿社会化中的促进作用,可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类:
(1)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吃饭穿衣、说话行走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
(2)使幼儿掌握粗浅的社会文化知识,如:识字等;
(3)使幼儿能自我认识,帮助幼儿完善自我观念,如:我和别人不一样;
(4)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即让幼儿通过一连串角色扮演,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如:某件事情,我应该怎么做?
(5)加强了幼儿社会交往与合作的意识,如:想认识更多朋友,更多的与外界交流。
三、幼儿园教育如何促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N=1”,因材施教
“N=1”的具体含义为:“N”指整班或整个校园,“1”指每一位幼生;“N=1”即在集体教育中尊重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因材施教。其落实方式为,关注每一位幼生,探索个体优势,顺应优势发展;
(1)首先,对于学前幼儿而言,幼儿园则是影响是幼儿社会化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幼儿园应当正确地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适应中国国情,我国幼儿园大多以集体教学及活动为主要形式,但本人认为,在集体活动中发现与尊重幼儿个体的特殊价值尤为重要。幼儿园应当在集体教育中,同时也尊重幼生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幼生,探索个体优势。通过对优势的挖掘与培养,促进自信心的建立。帮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并擅长做的事,就能让孩子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取得超乎常人的成就。
(2)再而,我们要承认幼儿都有其优势及弱势,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方式,不能采取整齐划一标准化生产模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发现优势显得极为重要。成功之道在于发挥优势而不是补足弱势,幼儿都有其优势所在,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及幼儿园都应导引幼儿优势发展。同时应正视幼儿的弱势,且应给予接受、理解与宽容。
对于优势和弱势的关系,根据多元智慧的理论,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智慧,如:音乐智慧、肢体智慧、语言智慧、空间智慧、反省智慧、自然智慧、数学逻辑智慧、人际交往智慧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优势智慧的不同与呈现早晚的不同。因此,父母及幼儿园,都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智慧,扬其长避其短。
因此希望家长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尤其不能拿自己孩子的弱势和别人孩子的优势相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和他人盲目比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3)幼儿园及老师该如何做好“N=1”,以下简单归纳五点:
(a)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
(b)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c)科学地选择专长培养;
(d)采取与优势学习类型相适应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积极的学习态度;
(e)如果幼儿园有条件,也可以给孩子做成长测评;
2、通过角色游戏,加速幼儿的社会化过程
(1)角色游戏,能强化幼儿的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游戏,其实幼儿所以喜欢游戏,不仅因为游戏的形式适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而且还在于游戏能满足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欲求。那么,正确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加速自己的社会化过程,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这里,我们探讨的是角色游戏在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培养自己的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人们的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是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基础。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交往意识、角色意识、教导角色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幼儿的社会化是在成人的教育和督促下进行的,于是幼儿便产生羡慕进而萌发“参与”到成人世界的欲求。但是,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却让幼儿却而止步。因此,他们只好通过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来实现。这就是幼儿特别喜欢角色游戏的内在机制。
如: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扮演主人公,招待上门拜访的客人;又如:让幼儿扮演医生和护士,给病人看病;再或者,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均可。那么,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可以说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认同,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且幼儿而后的社会化就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
幼儿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社会交往和角色规范在游戏中得到强化,而这些得到强化了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又将或迟或早、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4]
(2)角色游戏,会加速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才具备接受社会化教育的基础。一般地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愈正确,就愈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加速自己的社会化进程,提高自己的价值。[4]
而人在幼儿期(3~6岁)时,才初步能够通过自我行为的反馈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然后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的自我意识。然而,幼儿的这种“自我意识”总是或多或少,受到成人的控制和干涉,所以孩子常有的逆反行为。而这恰恰是幼儿社会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不少的统计数据说明,幼儿逆反行为越强烈,成年后的创造力以及成材率也较高。所以,鼓励及正确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自我意识,是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角色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出幼儿自我独立意识。幼儿在游戏里当家作主,摆脱了成年人控制和干涉,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想象和行为活动。
首先,表现在角色挑选方面。幼儿挑选角色往往是自愿的,有些幼儿挑选“老师”、“司机”来扮演,而有些幼儿挑选“学生”、“乘客”来扮演,对于这一现象,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挑选“老师”、“司机”的,一般多是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而后者,大多是能力较差的幼儿。这已经表现出幼儿一种可贵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再而,在角色游戏的进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扮演“老师”的可以做出各种“作业”,当“厨师”的可以做出各种“名菜”。而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精彩表演”,也会得到其他游戏参加者的赞许。这大大提高了表演与参与的幼儿的活动自觉性。
四、角色游戏,可培养幼儿的互助协作精神
对于角色游戏,我们不妨想想,在游戏开始之前可以让孩子们做些什么。
幼儿在角色游戏开始前,老师可以先让幼儿们合手协作完成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一起了解并商量游戏内容、挑选及分配角色、规定角色规范、准备游戏道具和材料等。在一起互动的过程中,就培养起来了幼儿的协作意识。
在游戏进行中,幼儿必须注意自身角色和别的角色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双方的协调一致。
在游戏结束后,幼儿往往还会进行一番评论,比如说某某当“医生”很负责任、某某当“警察”很正义勇敢。这种幼儿之间的评价,是一种幼儿自教育的学习过程。它不仅可提高幼儿自我意识,而且还会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评价别人。可见游戏的全过程都在造就一种协作意识,都在使幼儿懂得共同协作才是游戏获得成功的保证。
角色游戏训练幼儿的协作行动。幼儿期的儿童还没有协作习惯。他们在游戏中往往会产生“越轨”行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别的幼儿就会提出并“强令”其纠正。幼儿就是在互相监督中训练自己的协作行为,并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整个游戏的需要。[4]
对于人类而言,互助协作是人类行为的社会本质特性,是人摆脱自然并藉以征服自然的标志和力量。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这种“动物协作”不同,这也是人类是高级动物的一个论据。而人类自身发展历史证明,人的自觉协作程度愈大,那他离开动物界就愈,从而征服自然的力量就愈大。因此,培养互助协作精神,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人类的学习及生存要从幼儿抓起,幼儿社会化过程,是人类社会化中最为重要一环,幼儿园教育,应该科学及正确地加以促导,进而加速幼儿的社会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