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度溺爱
现今社会多家庭独生子女,作为家里的独苗自然被视为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万般宠爱,父母的关爱备至,似乎孩子们成了最幸福的一代。可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幸福的烦恼。“公主病”“孩子气”似乎成为每一个独生子女的标签,过度的溺爱与关心不但使孩子们的独立能力严重削弱,甚至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放任不管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对孩子不管不顾的“放任型”家长,他们多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一般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顺其自然”型。他们认为:孩子应该给他足够的空间,让其自己去成长。第二种无暇管教型。这类型的家长一般都很忙,没时间、没精力去管教小孩。他们多处于无奈,只能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实现自己的关爱之心。
(三)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高楼林立,隔离的不光是邻里的距离,更是孩子快乐的童年,不少孩子只能下班回家看电视、玩电脑,缺乏孩子之间沟通、玩耍共同成长的桥梁。不利于培养孩子分享、豁达、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相反自私自利、孤僻、任性的不良品质广泛存在。
2、社会适应性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经常所处的社会环境大部分在于家庭、学校、医院、社区。等到特殊儿童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时,在幼儿心理会产生紧张以及更多不良的现象,一时半会得不到缓解和消除。这样会使幼儿孤僻、焦虑等各种行为的偏差。由此可见,社会适应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好好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3、特殊儿童常受到各种歧视
正确的方法才能够盖起摩天大厦,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让特殊儿童人群,走出阴影,明眼看一个新奇的世界。自信不论对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至关重要。在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时更应该花些时间在孩子的心理成长上。
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她在17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急性脑充血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苏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1]
海伦·凯勒就是一个典型的幼儿通过自信心培养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三、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
(一)自信心的培养对于特殊儿童的影响
1、自信心强弱儿童不同表现
自信心较强幼儿表现:
学习能力强: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勇于表现,渴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与赞美,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感。
人际关系好:积极帮助周围伙伴同学,得到大家认可,被周围孩子所信服。具有一定号召力能担当,敢于站出来说话。
自信心较弱幼儿表现:
不愿意和周围人说话、交流: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流,害怕胆怯,不敢展现自己在大众面前。
过分依赖: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作为掌上明珠,习惯了父母给自己做好的一切,习惯了不去动手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于依赖他人,时间长了严重影响儿童智力发展和后天能力培养。
经常羡慕其他小朋友:家庭环境的差异,贫富悬殊的差异,加上儿童强烈的攀比性心里。一旦需求愿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心里落差,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
2、自信心建立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特殊儿童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受到周围歧视的,加之其生活圈子狭小,内心很脆弱且大多自闭,害怕参与社会活动,,久而久之越来越孤单,形成恶性循环。要使特殊儿童融合到普通人群中去,首先,引导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逐步培养特殊儿童自信心理,让特殊儿童充分相信自己,正视现实,放宽胸怀去接纳别人、认识社会。自信心在培养特殊儿童中,有着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比如:在生活中敢于表现自己,能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喜欢参与各项活动,成为一个乐观向上、活泼的人。
在学习中能有着对学习的兴趣,能有着良好学习习惯,能专注去学习某一样东西等,让幼儿能面对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或挫折。
在人格方面,要具备一定良好的品德、具备一定独立的意识,能懂得善于合作。
(二)家庭教育对培养特殊儿童自信心的重要性
人不会一帆风顺,社会给予特殊儿童的总是局限性的不肯定,而特殊儿童最需要的则恰恰是比正常儿童更多的肯定和自信心。自信心在幼儿的成长里是一个中心点,能促使幼儿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拥有着动力去做好一些事。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首先需要得到首肯的来源是自己的家人,在网上的新闻上报道过有位聋哑儿童在受到几个学校的不接纳以后他的父母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他,一点一点的关注和鼓励,教他从最基本的摸着嘴唇发声形式的方式说话到最后的自信的和正常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他的家庭对于他的一种教育,一种自信心的培养。在他不被他人所能温暖的时候用自己的方式去温暖他,因为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所以他们的自信心的培养更需要得到大家更多的重视。而这些重视来源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家庭,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人格品质、人际交往等都是来源于家庭教育的培养,相较于这些自信心也是同样的。要由父母从小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幼儿从小就对自己有自信和肯定自己的心理和思想。
四、家庭教育中培养特殊儿童自信心的具体措施
(一)家长在任何方面都要主动去关爱幼儿
对特殊儿童而言,由于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相比较正常儿童更差,受情绪情感影响更明显,在互动中强调情感支持和交流的作用尤为重要。所以在任何方面,要让特殊儿童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产生自信心。
(二)帮助特殊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自我独立是孩子成长初期最主要的事。生活能力的养成,对于儿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养成其他行为规范都是有帮助的。自理能力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培养幼儿的自信,就要给予幼儿以鼓励和肯定
在某些情况下,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引导,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进步有很大帮助。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给予鼓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与上进心,加以合适的鼓励,可以是孩子的个人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四)要给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感觉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他是“正能量”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源泉,幼儿在成长期间成功感不论是对其能力素质的提升还是生长进步与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所以家长因主动积极的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
(五)家长必须及时调整对幼儿的期望值
家长必须要面对特殊儿童的现实,不能总是和正常儿童做比较认为别人孩子能做的,自己的孩子也要做到。过大的期望与要求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较大负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
(六)要增强幼儿的耐挫力和教给幼儿调整心态的方法
当然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与困难。成年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然而幼儿心智尚未成熟,存在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当孩子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如果积极的加以引导,积极开动脑筋解决困难,勇于面对,这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来说收益巨大,反之损害巨大。
(七)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在孩子心中是最强烈的模仿对象。由于和特殊幼儿人群沟通困难,常常会发生很多不良行为习惯,那么家长发现这一系列问题,就要及时纠正。要正确对待他们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让幼儿不断的去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海伦凯勒:《海伦·凯勒的故事》,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
浅谈家庭教育中特殊儿童自信心的培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