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时间在外工作,监护人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教育之责。监护人又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自身文化程度大多不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文盲,他们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他们绝大部分在监护孩子的同时还忙于农活,对孩子的学习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只能照顾到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起居方面,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根本就无从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也会渐渐减少。很多孩子只读到初中毕业,有的初中还没毕业就中途辍学去打工,他们自己也觉得许多人在外面打工赚的钱比农村“知识分子”还要多,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整体来看,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段时期内对学习变得有些消沉,上课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得也不是很好;另一方面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由于家庭关系的失谐,留守儿童很难从父母那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首先,祖辈大多对孩子过于溺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其次,老人的文化程度大多较低,甚至有许多是文盲,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很好的知道和帮助;再次,老人与孩子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差异在成他们之间缺乏通畅的交流,这对孩子的语言及创造能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发展,是他们在心理方面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而在于亲戚的立场上,他们对于孩子不便像父母管束,在情感方面很难顾及到留守儿童的需求,认为只要让他们吃好穿好就尽到了抚养的责任,这样使留守儿童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特别是当亲戚家中同样也有小孩时,自然很难一碗水端平。当留守儿童感受到与亲戚家孩子的不同对待时,内心很容易变得敏感,容易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2、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特殊场所,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之责,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但是现实状况却是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而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获得的关爱都比较少。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严重缺乏联系和沟通,许多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一无所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效应。缺少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庭教育中脱节所带来的消耗,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的学习、心理等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不仅在经济水平方面有所改变,在社会风气、人民生活习惯、思想价值观念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社会正在由封闭、保守的传统社会向今天开放、多元的新型社会转变。一些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很强。当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看到了他们的这些改变之后,他们会充满新鲜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迫不及待地也想早点赚钱,这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过早进入社会,心理发展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对策的探讨
1、家长承担起教子之责,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与孩子的长时间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方面普遍关心不够。还有许多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在他们看来,孩子的学习、思想应该由老师去教育,自己只要在金钱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就行。事实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到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父母而言,即使是在外务工,也应该时时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他们的关爱。家长应该努力去改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到在教育子女方面自己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能保证父母及时获知孩子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保证孩子良好的受教育环境,避免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问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