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
自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流动人口迅猛增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形成了一股“民工潮”。这些人为了提高家庭收入,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孩子。由此,这些本该在父母的怀抱中享受温暖关怀的孩子们却成了中国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我国教育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首先,留守儿童、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留守幼儿、空巢儿童等五花八门的概念在目前的研究报告中均有出现。其次,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将概念统一到“留守儿童”上来,但是,不同的研究所指的留守儿童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不统一的,特别是在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孩子的年龄等确定留守儿童概念的基本要素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留守儿童:指父母单方或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由他人抚养、管理和教育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或年龄在0-18周岁的儿童。非留守儿童:指与父母一起居住,由父母共同抚养、管理和教育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或年龄在0-18周岁的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从年龄结构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各年龄组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包括父母其中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况,学生人数更多。作为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而数量规模又如此庞大的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关键时期。而无疑产生了父母却又远在他乡,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又多是隔代抚养,大多不能给予恰当的教育。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大社会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
1、亲情关怀缺失
在中国农村,经济水平普遍都不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水平却是在不断提高,因此许多父母不得不外出工作而将孩子留在家中。未成年人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需要父母的关爱,呵护和指导。他们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爱的严重缺失。许多孩子一年才与父母见几次面,甚至许多孩子几年才能和父母相聚一次,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甚少,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情感饥饿”,因此产生自卑、冷漠的心理和偏激的性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不断加强,但是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仍然会以一种强烈而积极的方式依恋他们的家庭。与父母在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仍然是青少年获得忠告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
2、学习兴趣减低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