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中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很多,比如:幼儿游戏中出现违规行为、攻击性行为,活动场地出现危险等,每每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介入,否则是会影响到游戏的正常进行的,毕竟幼儿年龄还较小,非常缺乏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个别小朋友没有按规矩玩,其他孩子对其不满,于是便会出现一些幅度较大的攻击性行为。这时我们老师就要直接干预了,与其说明利害关系,并和小朋友沟通好,告诉他们有序游戏的办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得游戏活动得到更有序的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所以对于这一类的介入要认真判断,不宜多用。
四、在出现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时,教师也要及时介入指导。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有积极的现象,必然也有消极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自由表达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受,因此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如打麻将、赌博、烧香拜佛等,它们不被社会舆论所提倡,会对幼儿产生负面效应,对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五、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一些困难时,老师可以采用延缓的方式介入指导。
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一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或同伴的帮助可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选择延缓帮助的策略。因为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和自我的主见,在游戏中,教师不需要一味地为孩子们解决问题,而是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
例如我们在玩“蛋糕店”游戏的时候,发现店里一个顾客都没有,店主点点说:“老师,怎么没有人来买?”我笑了笑说:“你可以想想办法呀!”“我喊?”点点看我没有作声,便大声喊道:“都来买啦,好吃又便宜的蛋糕!”在她的叫喊声中,顾客是越来越多,搞得她忙也忙不过来。
六、当幼儿对游戏兴趣减弱时,教师要介入指导。
当一个新游戏产生以后,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会很高,但过不了多久,大家的游戏兴趣就慢慢减弱,其主要原因是:一、游戏玩法始终如一,孩子会觉得没意思。二、游戏材料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替。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指导,及时地更换、添加游戏材料,修改游戏玩法等,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参与游戏的兴趣。
比如:在我们的操作区,让孩子去进行编织活动,一开始,孩子会感到很难,不敢去尝试,我们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颜色较少又较粗的长条去练,但随着游戏的发展,孩子学会了一压一挺的编织方法后,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增添一些颜色,再提供一些较细的长条供孩子练习,再过一段时间,我们还可以把编织的难度增加:一压两挺或一压三挺等,这样,同样是编织活动,游戏材料和玩法不断的更替,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也是会越来越浓的。
七、当游戏中遇到矛盾冲突时,教师要介入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些矛盾。尤其是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此时,教师尽量不要立即介入,我们可以在一旁仔细观察,留给幼儿更多的、真实的交际空间,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无法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时,教师再以这一矛盾为教育契机,深入了解情况,及时进行调解,以帮助幼儿消除矛盾冲突。幼儿通过解决冲突事件,可以学会相互协调各自的需要,学会谦让、协商、合作等解决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总而言之,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最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之一,它离不开教师的介入和指导。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掌握好介入的时机和方法,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我们教师要不断调整和反思,挖掘出更多更适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介入指导策略,使游戏活动正真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
论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指导策略(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