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鼓励孩子坦然的面对撒谎
德国教育家克雷奇默认为,说谎是由于幼儿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的不信任,如果父母能采用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的说谎,便可避免幼儿出现最初的有意说谎。成人首先要信任幼儿,并向其说明“做错事不要紧,重要的是如何改正”,让幼儿感到改正了说谎的缺点依然能得到成人的信任。另一方面,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大胆说真话的气氛和环境。幼儿由于说谎而担心受到斥责,不想辜负父母对其的期望,如果父母不顾一切地“逼”其坦白,结果只能让其“自圆其说”,有意说谎。那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说谎的做法,只能加重幼儿有意说谎的动机,强化其有意说谎的行为。家长在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以后,一定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懂得撒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解决问题,谁都不喜欢撒谎的孩子。当孩子做了错事,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实话。当孩子真的说了实话后,要就事论事,首先要表扬他的诚实,然后再妥善处理他的错误。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孩子说出了所犯的错误而狠狠惩罚他,致使他以后为了逃避惩罚而不再报告实情。对于这种类型的说谎,聪明的父母不应该不分原因的责备和体罚孩子,该懂得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诚实的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不希望他做错事,但爸爸妈妈更不希望他撒谎。然后,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理解孩子犯错误的动机,包容孩子的错误结果,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总之,对于惧罚型撒谎的孩子,父母要调节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式,给孩子改正的机会,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不要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3重视幼儿的第一次“说谎””
抓住幼儿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幼儿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出于恐惧心理所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的措施。幼儿第一次说谎时内心其实很矛盾,想认错但又害怕失去信任,缺乏认错的勇气。此时,成人应消除幼儿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抓住幼儿第一次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成人千万不要轻易定位“说谎”。5岁幼儿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武断的言语和行为等处理方式很容易导致幼儿的心理创伤,因此不能轻易将幼儿的某些不诚实的行为或不真实的陈述定位为“说谎”,不要贸然作出判断,否则会给幼儿带来道德上的压力。这时成人要给予幼儿“爱”的抚慰,缓解心理压力。幼儿有过失时最怕失去爱,所以矫正幼儿的有意说谎行为,成人首先要有宽容的心态,允许其犯错,并通过一些动作向幼儿传递”爱”的信息与暗示,以缓解幼儿的情绪和较大的心理压力。
4引导良好社交,强化诚实行为
幼儿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伴,“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影响,出现更多的分享,友好的说话,会促进幼儿的社交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成人要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诚实守信的幼儿,成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给其他幼儿以正向影响。
除了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积极的交往外,还可以让幼儿多与品行正直、优秀的成人打交道,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明白对与错、好与坏的道德判断标准,强化幼儿诚实的良好行为。
二、幼儿说谎行为问题相关研究综述
当前,伴随着学前教育的飞速发展,幼儿的说谎行为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国内出现了许多对幼儿说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改进幼儿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很多研究者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幼儿的说谎行为,如运用类似“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研究方法,这些研究表明,无论幼儿说谎成功与否, 2-3岁的幼儿已经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在学龄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一种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
一些学者对幼儿说谎的研究则采用自然观察记录法,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说谎的行为也随之增加,幼儿说谎的技能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3岁幼儿说谎时是以事实为基础,缺乏策略性,4岁幼儿开始就会出于某种意图而说谎了。
研究者的多维度分析和研究丰富了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定义和解释,为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分析过往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过往研究的领域大都集中在心理学领域,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很少有交叉,并且缺乏实例分析,偏重于理论探究,在幼儿说谎解释和具体案例上缺乏实证探究,且未涉及家庭在幼儿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重要程度。
如何看待幼儿说谎(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