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对于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场地的支持就没有办法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的使用要满足幼儿的走、跑、跳、钻爬、攀登、平衡等多种方面的活动。实习中观察到所在幼儿园的活动场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有闲置的地方。
在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将场地利用起来,在设计户外体育活动场地时教师应选择能让幼儿进行安静和激烈活动、个体与集体活动的器材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身体的有效锻炼。在面对幼儿园场地小的问题时,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小班和中大班户外活动时间分开的方法进行活动,让小班的幼儿先使用场地然后中大班的幼儿在使用,这样可以使幼儿有较大的空间进行活动,使其身体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幼儿也不会因为场地受限的原因而影响到身体的有效锻炼,从而有效保证了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较好开展。如果幼儿园户外场地较大那么就可以打破年龄界线实现混龄教育。全园一起交替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各班教师分散在活动场地的各个区域,负责所在区域内幼儿的安全同时进行活动指导。这样做能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自由的选择器械与玩伴,同时教师要合理的进行场地设置使其实现幼儿之间的互相帮助,让年龄大的幼儿带着年龄小的幼儿一起玩耍并帮助他们,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能力。
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不得少于两小时,但是活动的设计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就将两小时的活动做完,这样做不但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幼儿园中幼儿的户外活动都是分时间段进行的,上午时间段以整体的形式开展体育锻炼,下午的活动则是以班级体为主,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户外活动,下午的活动则多以游戏性的活动为主。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运动量的大小,有效的控制时间的长短合理的规划幼儿的活动内容与时间。例如:上午的大课间活动针对大班的幼儿活动量大,活动项目多,内容丰富,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锻炼。因此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为大班幼儿增加提供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运动项目,并延长他们活动锻炼的时间10~20分钟。中班的幼儿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与内容来活动,以达到有效的身体锻炼。对于小班的幼儿则可以适当减少活动的内容与时间。这样的时间安排可以达到活动结束后让幼儿高效的进行退场,有序的安排幼儿回到教室。幼儿的活动时间、活动量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保障,从而提高幼儿的食欲、食量,促进幼儿睡眠质量提高了,促进了幼儿身体正常发育。
2、制定可行的户外体育活动活动目标
幼儿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生活。幼儿园幼儿教师必须依据幼儿来制定幼儿活动目标,从而保障户外体育活动能够有效进行。其次活动目标的制定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动作的灵活度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发展目标。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幼儿基本动作、基本能力。同时也要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这样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有挑战性的事物才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潜能,以此来制定户外体育活动目标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有效的达到身体锻炼的目标与需求。
3、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教师在选择活动的内容的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的特点,不同阶段的幼儿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实施户外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和准则。例如: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的是跑或爬的动作,因此教师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多组织小班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平衡性的动作是中班幼儿更加喜欢的活动,因此教师可组织幼儿走平衡木的练习,从而促进幼儿身体协调性的发展;大班幼儿对挑战性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喜欢跳跃性的动作,因此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跑跳摸高的练习。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的设置上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来设置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的同时使幼儿的身体得到有效锻炼。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能也是这样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教师在选择幼儿活动的内容时就要使其各个环节交错进行,以此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这样户外体育活动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实行有效的活动组织策略
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教师就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的各方面的发展都还不成熟,更多的活动是受自身的兴趣以及需要所影响的,因此,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了实现幼儿体育活动的任务,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相应的教育活动。遵循学前儿童体育活动设计的日常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2个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少于3个小时。”为保证幼儿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质量,教师要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幼儿的活动时间。组织活动时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活动量,合理安排和调节幼儿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不会过度兴奋,也不会感到活动的无趣而产生倦怠。
5、开展培训工作
教师专业培训不足,体育知识缺乏,尤其缺乏幼儿身体平衡发展的意识。为此幼儿园要针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系统培训, 从而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提高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力和管理能力。让教师做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改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四、有效保障幼儿的安全
为保障幼儿安全,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应当认真做好准备,既要备知识也要备安全,活动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都要充分地考虑到。
在活动之前,教师应当检查活动场地的安全。要根据活动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场地,例如:跳跃性的活动应当选择在松软的场地上开展,跑步则要求场地规整,不能有障碍物,而且要足够宽阔。还要检查场地周围是否存在可能伤及运动中的幼儿的危险物,发现危险物要及时予以消除。
检查活动器械、设备的安全。教师要检查用于活动课教学的器械、设备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存在损坏或因年久失修而老化的情况,是否足够固定牢靠,是否适合特定年龄阶段幼儿活动的需要。通过细致的检査,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活动前检査幼儿的着装安全。一是检查幼儿身上是否携带别针、小刀、发卡等可能给运动中的幼儿造成伤害的物件。二是检査幼儿的鞋带是否系好、裤腿是否太长、衣裤是否太紧、裤腰是否太松、衣服上是否有线绳,以防幼儿在运动中踩到自己的鞋带、裤腿而摔倒,或者因为衣裤大太紧而妨碍肢体运动,或者因为衣服上的线绳被其他幼儿住或挂在其他物件上而导致发生意外。
教师应当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向幼儿讲清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向幼儿讲清活动规则,让幼儿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在活动课上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事故都是由于幼儿未能理解活动规则,未能掌握运动技巧而引发的。因此,在幼儿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定要向幼儿讲解清楚活动规则并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与示范,并让做得较好的幼儿示范,对于容易引发事故的环节,教师要着重予以演示提醒幼儿注意。
关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几点建议(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