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下自然表现出的一种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无论成人或者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些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等。习惯有良好与不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里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也是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
对于孩子来说,学期前是人生旅程中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古人言:“求木之帐者,必固其根本;宇流之远者,必峻其泉源。”当今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和情感教育出现的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并不乐现。老师和家长需采取科学的便于孩子接受的方式慢慢的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重视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
在什么样的教育观下就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如同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孩子的“第一次”是需要重视的,因为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孩子的家长正是在日常教育中没有把握住“第一次”,没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能还给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喜好模仿的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时刻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且,我们要注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闪光思想,抓住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及时发现,鼓励或引导孩子的行为,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在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并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遵循科学的原则一点点的引导。
目前,广大的教师都认识到了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赏识教育来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老师应适当的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是孩子获得了一种被肯定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这种被肯定的喜悦感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定强化作用。同样的,在孩子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时,家长、老师采用一些惩罚措施,会令孩子懂得什么事情是不当做的,对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益处的。
幼儿园需要建立一日常规,对于孩子进行系统化的教育。由于3-6岁的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大的,这个时期是幼儿个性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系统化的教育可以有效的避免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的情形。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规定了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当遵守的一些规则,形成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例如坐姿站姿、餐后洗手、整理自己的物品等等。也在一些传统节日时,做一些活动,如母亲节时孩子为妈妈做一项家务,父亲节时爸爸与孩子之间做活动的互动,亦或是七一对孩子的爱党教育等等。当然,在平时的时候,我们也要要求幼儿做到,轻拿轻放,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遵守交通规则,尊老爱幼等等。我们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去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对孩子的不良个性进行矫正。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不同,会造成每个幼儿不同的心里特征,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分情况对待。
当然,在学校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时,不要忽略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
关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