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小的孩子离开熟悉亲近的家人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的、退缩的情绪反应,有的幼儿甚至将在家中养成的坏脾气带到幼儿园,来掩饰恐惧的心态。有的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而是束手无策。在幼儿看来,粗暴的谴责、冷嘲热讽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结果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总之,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幼儿躯体的、生理的健康,更重要是注重幼儿精神的、心理的健康,积极地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得到有效矫正并健康成长。
4.不良习惯的矫正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夸,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习惯是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影响幼儿良好学习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我们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的。
四、矫正幼儿不良生活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
1.教师耐心引导幼儿,让幼儿慢慢形成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好习惯。
1.教师耐心指导幼儿,让幼儿慢慢养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也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2.教师在日常生活反复训练幼儿,让其慢慢形成习惯
3.教师重身教、勤言教、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1.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2.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3.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三)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幼儿的行为习惯。
五、小结
综合上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幼儿园、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只有三方面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塑造出一个身体健全的,健康的幼儿,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 乐于交往”、“ 不怕困难”的幼儿。好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天天养成,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干细,天下难事,必作干易”。所以培养好习惯得从小做起。从简单的事做起。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从小开始就培养他们养成人生的好习惯吧。
参考文献
[1]施燕.韩春红.学前儿童行为观察[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查子秀.儿童心理研究方法[M].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
[3]郑晓边.幼儿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J].幼儿教育,1997.
[4]王崇德.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5]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 朱良,陈思群.幼儿教育案例选.杭州:出版社。2004.
[7]吕静.儿童行为矫正[M].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8]王萍.家长工作与幼儿成长.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倪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单敏月.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