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儿期是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而研究如何培养小牛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当今社会、家庭普遍关心的重要话题。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掌握的幼教知识,针对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谈谈自己的肤浅的体会和见解。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生活 成因 方法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习惯及其成长价值..................................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行为分析) ..................
1.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
2.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典型案例...........................
三、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让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2.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
3.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与教师不恰当的态度激发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4.不良习惯的矫正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矫正幼儿不良生活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
(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五、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一、习惯及其成长价值: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实践中,经过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教育训练所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行为习惯包括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又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首富有哲理的诗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习惯决定人的一生,习惯成就未来。
陈鹤琴先生指出:“人类的动作十分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是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行为分析)
1.孙云晓、张梅玲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全国近30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参与研究,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讨论。从调查和专业人士的访谈结果看,当前少年儿童存在的主要不良习惯有7个方面,分别是:(1)喜欢依赖别人;(2)人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3)害怕承担责任;(4)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5)不爱劳动;(6)在消费中,盲目炫耀;(7)学习不爱刻苦专研,常常被动学习。
有关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一般都会出现1—2种主要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在孩子身上表现的内容和方式又有所不同,有时一种行为问题消失了,另一种行为又接踵而来。据初步调查,幼儿问题行为一般集中表现在:不好好吃饭、孤僻、退缩、攻击、多动、破坏欲、逆反、过分依赖等,极个别的幼儿还存在说谎、偷窃、角色错乱等问题行为。而通过本班观察记录,有一定的数量。就此看来,在幼儿不良习惯行为的幼儿在群体中在有相当的比例,涉及面很广,几乎各类别中都有一定的数量。就此看来,在幼儿不良习惯行为的问题较为突出。
2.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典型案例
(1)挑食偏食:蓉蓉,女,三岁2个月,孩子的父亲为军人,长年在外,不能顾家,母亲是工人,且为独生女,家中另有两位长辈,孩子一出生就由外公外婆抚养。由于父母和家中老人过于宠爱,使孩子较任性,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幼儿生活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