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伙伴一起游戏、学习和生活中建立的和谐人际关系。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幼儿伙伴交往情况,我以我所教的班级为例,通过幼儿在班级的上课及活动的观察及对家长的走访,对于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状况、问题及分析总结如下:
一、幼儿的同伴交往情况与产生的问题
案例一:陈泰然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很多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喝水时候推别人一下,排队时候挤别人一下,别人游戏他有时喜欢去捣乱,小朋友都不太愿意与他玩。有一次进行室外活动,需要小朋友自由组合,手索手到操场活动,每个小朋友都不想和他在一起,他生气扭头转身跑出了课室。
案例二:韦帆和陈俊凯是很好的朋友,周五活动的时候,韦帆在家带了一个变形金刚回学校,俊凯看见了很喜欢,过去二话不说伸手就想把变形金刚抢过来,韦帆左躲右躲就是不给,俊凯伸手就推了韦帆一下,韦帆反手拉了俊凯一把,两人都倒下了,大哭了起来。
案例三:余紫璇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子,长得很可爱,识字能力特别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棒,而且非常喜欢笑,声音也很甜,她的一切行为太引人注意了,非常好动、与众不同,似乎一刻也不得安静。但是她和其他小朋友却玩不到一块,班里举行活动和游戏她从来不会主动参与;小朋友和她说话,要不就是懒懒的不回答,要不就是直接说你很笨呀,这都不明白。久而久之小朋友也不和她玩了。
通过以上三个事例可以看出,当前在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较好地与同伴友好交往。首先,现在的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顾及及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出现一些偏激想法及攻击性的行为。
其次,有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泰然,他在和同伴交往时为了让其他小朋友注意他而做出不合宜的动作而引起了反效果。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最后,有些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学会分享与合作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观察、走访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总结出本班幼儿交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普遍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2、心理特征较明显。3、特殊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通过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看出,当前在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较好地与同伴友好交往。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班级中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3)(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