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甚至曾提出“路就是书”的观点。研学旅行,就是路和书的融合。在旅行中学习,会实现历史、地理、人文各大学科的融合,实现多方面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用生活教会学生理解语文课本上那些被精挑细选的源自生活的文化。走走长征路,听听老战士口中的长征经历,学生对《七律长征》中所表达的艰难岁月的理解会更加形象,看看农场、工厂的生产活动,学生从《悯农》中所体会出珍惜食物的感受会更加“走心”。研学旅行让孩子摆脱了互联网束缚。互联网的触角早就伸向了中小学生,让孩子放下手机、走进自然、多读书的呼吁越来越多。
开展研学旅行是一堂安全教育体验课。在研学旅行中,家长们都会担忧:这么多孩子一起出门,老师照看的过来吗?会不会碰到交通意外?万一走丢了怎么办?校长会苦恼:什么样的出行方式最安全?什么样的旅行路线最保险?要派多少人跟班?真出了事谁负责?归根结底就在“安全”两个字。安全是头等大事,是研学旅行的底线,事实上,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如何保证自身安全,这本身就是一堂安全教育课。乘机坐车,系好安全带;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危险区域,不随意乱闯……诸如此类的安全常识,在旅行中实践,更容易“入脑入心”。保证研学旅行的安全,思路要从“出事怎么办”向“保证不出事”转变。购买保险、事后赔偿,是“兜底”的后备,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活动前的方案、行动前的备案和应急时的预案。学校是研学旅行的组织主体,不论是自行还是委托开展研学旅行,都要提前模拟场景,制定有效的安全保障方案,并报备教育部门。
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可以促进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提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更多交流。随着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助推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三大领域。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在过去,家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往往只依赖于“家长会”,研学旅行的实施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讨论学习之外的问题,利于家长和老师发现学生性格、爱好、社会责任、探索能力、同伴友好、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其它方面的特点。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的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显,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
一、创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虽然现今社会大大提倡全民创新,但创新难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开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在旅游活动中设计专项主题精神普及,赋予学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线路设计中推行富有科教意义的文化线路,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题
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设计旅游产品diy、自主设计雕塑、参加乡村旅游田园采摘等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活动,不但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