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有调查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毅力,他们不善于适应周围的环境,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遇到生活中的新情况往往采取退避和依赖的态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积极性。有报道说当今许多中小学生的父母在一起谈论孩子时都纷纷表示孩子学习成绩倒挺理想的,大道理也会讲,就是不会做事,在父母眼里最简单易做的事情,却做不好或不会做。责问他,孩子却有理由问父母:“你们现在要求我会这会那,嫌我不会做,可是在我想学做事的小时候,你们教我做了吗?”
新闻也常报道什么天才少年考上名牌大学,在生活上不能自理,难以适应校园生活,被退学在家;也曾报导一高中生每天上学、放学都是由他父母接送,可有一天父母忙于事情忘记来接孩子,这位高中生就露宿街头;还有父母“陪读”的大学生,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辞去当地工作,陪孩子到异地就读,租房帮他洗衣做饭、有的甚至要帮他洗脸、洗脚等,孩子只管念书,问家长“为什么要这么累?”“没办法,他不会呀”。类似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也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表面上看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其实根源还是在父母。孩子小时候,父母总想等孩子长大了再做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外面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孩子在幼儿时期,都有学习做事的愿望和积极性,也具有做事的身体条件,如果此时父母(也包括其他长辈)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既顺理成章又事半功倍。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有专家取样调查数据表明在家中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幼儿占的比例非常小,在取样的幼儿中只占5%,有15%的幼儿处于较强水平;而有60%的幼儿处于一般水平,他们在家时入厕、盥洗、睡觉等方面都需要成人一定的帮助,衣服较多时也不能独立穿脱衣服,大多数幼儿不会叠衣服、被子,有一半以上的幼儿在家都是由家长喂饭的。而且存在着20%的幼儿在家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总体而言,幼儿自理能力现状是比较差的。其原因来自家庭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教育任务全依赖于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等祖辈们。这些家长虽然明白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因自己工作忙,事情多,长辈又非常愿意帮助,于是把对孩子教育引导的任务交给了长辈们,自己只是偶尔关心一下。而我们的长辈对于自己孙子孙女都是十分宝贝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要求往往是百依百顺,什么事情都不要孩子自己动手,因此,这些孩子往往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就导致了这些孩子自理能力尤其之差。我班刘淇佳小朋友就有这现象,她在家吃饭都是奶奶喂,造成在园就餐时,自己不动手,只等老师喂,不喂就不吃,有时她奶奶到中午还特地跑到园喂她,一边喂还一边说:“我就知道你吃不来,如果不吃饭,饿坏了怎么办?”对这现象,弄得老师可真哭笑不得。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