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利于形成独特的行为模式
虽然在儿童的早期,父母和教师对其影响最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在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如国外有人调查表明,在与学习和生活关系密切的事件上,在绝大多数事项上,父母的影响力都是最大的。例如,在“行为标准”上,有83%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力最大,13.7%的学生认为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最大,3.3%的学生认为自己好朋友的影响力最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力增加,父母的影响力下降。
4、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儿童在同辈群体内会通过各种交往机会和实践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需要自己动脑判断,动手操作,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同时,他们还会感受到他人的作用和群体的力量,在与同伴的交往和相处中,他们会逐渐养成互相帮助、互让互谅、团结协作、尊重他人权利、遵守行为规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的儿童,他们在爱憎、竞争意识、怜悯心、宽容、忍让、同情、敏感、自主等方面,都会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此外,在同辈群体中,儿童还形成了与同伴的友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态度。这种友谊感和社会态度的形成,对儿童将来发展与他人间的关系,形成某种社会责任感,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二)消极影响
1、反学校群体的学生行为往往不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有些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学校、班级所提倡的行为,对于反学校群体的学生来说不仅不积极拥护,而且经常抵触,有时甚至唱反调。从这些较可以看到当代青少年在人生起步阶段道德评判、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的迷茫,导致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表现为由从注重理想到更多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索取,从注重知识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和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结构特征的情况下,许多青少年把立足于绝对自我基础上的“自我设计”当成一种时髦,比如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消遣方式,甚至发型、服饰、语言等,群体成员之间能很快地认同和模仿,但由于其思想不成熟,这种认同和模仿往往带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这必然会导致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错位,道德行为的失范。
2、反学校学生群体热衷于散布“小道消息”、“猎奇新闻”,蛊惑人心
这种行为在同学当中常常会起到负面效应,影响极坏。负面环境下的学生群体减少了其参加社交活动的时间,疏远同学间人际交往,性格容易变得孤僻和封闭。学校学生对信息内容存在感性、肤浅和片面的局限,容易导致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局部化,尤其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质的客观性,导致人格障碍。由于信息内容传递不确定性,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引起信任危机,而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导致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缺乏信任, 从而影响学生群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3、反学校学生群体非常注重“友情”、“义气”,不讲原则
这类学生轻视校纪校规,而一旦违纪行为东窗事发,又互相掩饰、彼此袒护,共守同盟,严重影响学校学风校风的形成。
学校学生群体是基于共同爱好、兴趣和利益而自发形成,群体成员思想和行为具有情绪情感色彩,有时缺乏对事物理智和冷静的分析判断,容易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激、冲动和极端。群体成员如受不良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畸形甚至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群体成员中一人的偏激行为和语言,其他人群起而跟上,进行恶意攻击、谩骂,甚至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三、学校教育中如何发挥同辈群体的良好影响因素
(一)要做到“想其所想,思其所思”
家长和教师要理解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交往和心理需要的产物,对于承载不同文化的群体,要加以区别对待,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同辈群体往往是个人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的理想场所。由于青少年群体性质的不同,所体现的文化特质也就不同。既然青少年是在寻求成人群体中所得不到的平等而走进同辈群体的,那作为教师和父母就应该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是否给予了他们更多心理上真正的理解。孩子中的社会主流文化的群体,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发挥它的优势,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对于反社会的群体,应该认真分析他们产生、形成的原因,并引导他们向积极型的群体转化,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做到关系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二)教师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班组和团队活动,处理好师生互动关系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突出反映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尚未达至一种以人类自我关爱为依托的双向关系,学生的话语还未能全面步入教育的主流话语系统之中,学生亚文化仍然是教师职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外在附设,结果,教师毋庸置疑地成为纪律的维护者、行为的裁判和道德标准的发言人,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制约和控制的关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班级中建立兴趣小组,按照每个学生兴趣的不同,让他们参加自己想参加的团队,并在这些团队活动中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并适当的对学生建立激励机制。
(三)家长和教师切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要注意适当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有研究表明,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青年初期是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自我意识和人生观形成的这个关键期的青少年时期,具有更多叛逆的思想,如果在这个时候处理不好同辈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他们采取高压政策,设置许多清规戒律,这样不仅会挫伤青少年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且也可能导致同龄群体向不良方向发展. 使两代人之间造成隔阂与对立,不利于他们健康的实现社会化。总之,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浅析学生同辈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影响(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