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儿童年龄小,认知水平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想象更具有夸张性和虚幻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常常会出现想象型的心理快乐为满足,而不会考虑想象逻辑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可能性。结果常常出现幻想与现实混淆不清,说话与事实不符。 如:小丽放学后想让妈妈带她去肯德基吃东西,便对妈妈说:“妈妈,中午老师们把菜吃完了,只剩了一点点饭给我们吃了。我好饿,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妈妈说:“真的吗?”小丽说:“真的,老师还说谁要是告诉家长,就不让他上幼儿园。妈妈我告诉你了,你不要告诉别人。” 这是因为儿童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的界限,企图用言语来描述幻想的东西。儿童会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加以描绘,或当儿童十分渴望或羡慕一件事或得到某一件东西时,他会把希望的事通过想象变成现实。
二、教育对策与建议
案例一中的玲玲由于以前犯错后奶奶就会骂、会打,所以害怕了。偶尔的说谎奶奶相信了,没有接受到处罚,从此以后便认为说谎比实话有用。当说谎成为习惯以后,怎么样严厉的惩罚也是于事无补。
还有父母和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孩子会觉得老师都会说谎,就会把说谎当成是正常现象了。久而久之,幼儿也就学会说谎了。因此,教师和家长在答应孩子某种要求是一定要做到,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重视“第一次说谎”
1、抓住幼儿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幼儿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出于害怕心理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幼儿第一次说谎的内心其实很矛盾,想认错但又害怕失去信任,缺乏认错的勇气。此时,成人应消除幼儿说谎的心理压力,抓住幼儿第一次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不轻易定位“说谎”。5岁幼儿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武断的言语和行为等处理方式很容易导致幼儿的心理创伤,因此不能轻易将幼儿的某些不诚实的行为或不真实的陈述定位为“说谎”,不要贸然作出判断.否则会给幼儿带来道德上的压力。
3、给予幼儿“爱”的抚慰,缓解心理压力。幼儿有过失时最怕失去爱,所以矫正幼儿的有意说谎行为,成人首先要有宽容的心态,允许其犯错,并通过一些动作向幼儿传递“爱”的信息与暗示,以缓解幼儿的情绪和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 信任幼儿,防止说谎
德国教育家克雷奇默认为,说谎是由于幼儿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的不信任,如果父母能采用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的说谎,便可避免幼儿出现最初的有意说谎。成人首先要信任幼儿,并向其说明“做错事不要紧,重要的是如何改正”,让幼儿感到改正了说谎的缺点依然能得到成人的信任。
另一方面,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大胆说真话的气氛和环境。幼儿由于说谎而担心受到斥责,不想辜负父母对其的期望,如果父母不顾一切地“逼”其坦白,结果只能让其“自圆其说”,有意说谎。那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说谎的做法,只能加重幼儿有意说谎的动机,强化其有意说谎的行为。
(三) 引导良好社交,强化诚实行为
幼儿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伴,“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出现更多的分享,友好的说话,会促进幼儿的社交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成人要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诚实守信的幼儿,成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给其他幼儿以正面影响。
除了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积极的交往外,还可以让幼儿多与品行正直、优秀的成人打交道,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明白对与错、好与坏的道德判断标准,强化幼儿诚实的良好行为。
(四) 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幼儿的许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由模仿他人的言行而习得的。现实中有些家长常常有意无意地“指示”幼儿说谎,如“来电话时说我不在”“邻居来借东西说没有”,这无异于训练幼儿有意说谎,成人所表现出的这种不诚实行为对幼儿进行了负诱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类似成人的说谎行为模式,并在幼儿的心里埋下了说谎的种子,随时可能生根发芽。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首先不能说谎,更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错误地引导孩子。
三、 小 结
面对幼儿的说谎现象,家长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合理的引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其说谎动机,用其能理解的语言耐心解释说谎的危害性。而不能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同时,家长教师要做到诚实、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孩子的一些过错和过激行为,家长要正面引导孩子改正错误,以免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对家长产生恐惧心理而说谎。父母应采取民主教育的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感受孩子的心,促进彼此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