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有几个相关概念:公民文化权利、公共文化需求、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设施、
文化惠民工程等。这中间恰好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以下特性:
(1)公共性
公共性也称为公益性。公共文化需求来源于公民的“文化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二条对个人享有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做了原则性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公共性是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和其他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下其他文化的本质区别。
基于公共性的原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既是对市场上不平衡的文化供给的一种有益补充,也是作为纳税的每一位公民应该享受到的权利。
(2)平等一致性
中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资源也有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边远落后地区,但是不论是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不论男女老幼,公共文化服务所提供的内容、质量、过程等都必须要保持平等一致性。但是现实中经常会出现不平等的现象,比如教育资源的提供,包括同一所高校面对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相差悬殊等问题,就要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政府要切实保障公共文化事业均衡发展,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在扶持帮助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文化服务的整个流程中,务必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3)利民方便性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不能“藏在深山无人知”,也不能像旧时的衙门似的,看着好看,难进难出,更不能贵族消费,令人望而却步。一切应以便利为前提,扩展范围、增加布局点、提供更长的时间、运用各种新型设施、制定更合理的消费价位等方法,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文化消费、利用更多的文化资源。
(4)丰富多样性
依性别、年龄、家庭、受教育程度、个性等等诸多因素不同,从而决定了人们不会只有一种价值取向、一样的爱好、相同的品味、共同的爱好。这就要求公共文 服务提供的产品必须品种、层次、特色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阶层人们的需求。比如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同,残障人士与健康人士不同;未成年与成年人不同;社区居民和农村村民不同;外来人员和固有住户不同。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来临,坚持保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就我国而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仅仅衣食住行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就蕴含丰富的多样性,取之不竭,要善加继承发扬。
(5)基础性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是指政府的财力精力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政府只能负责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确保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满足。超出部分自然由市场来补充满足。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部分,可以由企业、非政府文化团体、民间自发组织、盈利性文化团体等来补充。但是最基础的大型高投入文化还是要由政府来完成。
(6)公共参与互动性
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公共文化服务也是要有互动,有参与。这里既包含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积极参与反馈和互动,也包括了民间社团、非盈利性文化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形式,合法有序地进入公共领域,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治理结构。实现良性互动。
(二)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1、有效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是机构编制部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改革任务,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善人民生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机构编制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意愿,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改革涉及的问题,谋划改革思路,提出改革举措,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有效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民生”是导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