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切实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公民的文化权利是指由宪法所规定和保护的公民在政治、人身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自由,是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和自由,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原则,体现了公民在国家中的政治和法律地位。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民的文化需求变得日益突出,公民文化权利也紧迫起来。现代服务型政府必须承担起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责任,为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提供条件,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保障好公民的文化权利才能对公民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没有文化就没有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足够的精气神、内涵,来支撑推进社会的进一步更好的发展。社会也就走不远。
3、真正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纯粹物质的丰富只能带来身体上的享受和安逸,但是精神文化如果空缺,那么人民就会成为富丽的躯壳,毫无朝气和活力,没有道德底线和标准,从而会丧失对真善美的追求,最终导致社会的整体不前甚至后退。创新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使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建设中,真正们组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还能吸引更过的人参与进来,是更多的人得到精神满足并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将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组合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二、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和现状
(一)郑州市概述
郑州市,简称“郑”,河南省省会,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中下游、河南省中部偏北。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郑州在三千多年前,成为中国商代中期都城。全市各类文物古迹达一万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包括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黄帝故里、郑州商城遗址等历史名胜。郑州是中国内陆中西部地区主要大城市之一,1920-30年代随着贯穿市域的中国铁路大动脉建成通车,郑州逐渐成为中国内陆重要商埠。如今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主要经济中心,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极具发展活力,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郑州是内陆地区热点投资城市,吸引大量海外及国内沿海地区投资。截至2012年有3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郑州,2013年增至41家。
共和国初期,郑州是中国重点建设城市,其在纺织领域累积的基础优势进一步彰显。1980-90年代,郑州凭借优越的交通枢纽地位迅速发展成著名商贸城市,郑州二七商圈曾上演名噪中原、轰动全国的“商战”。1992年郑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50强、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行列。同一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经商潮。依托区位优势,郑州第三产业迅速增长,发展初期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占据较大比重,信息咨询和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有巨大发展潜力。2003年郑州市发展战略开始从以着力发展商品贸易转向商品贸易和工业并举发展的策略,这一战略使得第二产业再次焕发新机。2008年郑州将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确立为三大战略支撑产业。2010年后,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性保税区域郑州出口加工区以及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相继被中央批复,为郑州乃至河南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二)郑州市金水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和现状
以2012年郑州市金水区为例,部署了详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
①、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完善区-镇-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图书馆、区图书馆。新建、改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大院、覆盖率达到100%。
②、提升馆、站、室设施水平。按照部颁一级馆标准,规划建设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化馆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组织文化艺术培训班28期。区图书馆人均占有书0.6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7次以上;人均年增长新书在0.03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3次以上。各镇(街道)100%建成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在此基础上着力提升全区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水平,其配备设置、活动开展、人员配置、综合管理达到或者超过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2012年底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社区都建有室内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室。(注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