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既然是组织就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群体,企业中都会存在企业文
化,而往往企业文化的基础及源泉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各类先进文化。既然企业日常就在做,那么政府发现并善加引导岂不更好。郑州有一个设计理念强的男装品牌就是这样一个企业,他没有把店面开到临街而是开在了建业五栋大厦这样一个商务写字楼里,主做棉麻服装,并且定期组织各类小沙龙活动,从茶道到香道,从剪纸到插花,从红酒到雪茄,从吉他到古筝……受众定位清晰,模式新颖,文化认同感强。另外还有一个人员500人的企业,从父辈就要求所有的员工必须背诵“心经”“道德经”使得员工心存对自然对自己的敬畏之心,懂得感恩懂得顺势而为懂得道等等。这样的企业自发,群体性更强,影响更深,政府更应该及时发现优秀的,并善加宣导推广到其他企业。更进一步就是让没有自发形成的企业加入其中。
4、以项目园区为关键,实施项目带动。
大力发展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项目,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例如: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古柏渡穿黄文化旅游景区等重点项目,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等产业集聚区相继建成,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华强四期“美丽中国三部曲之复兴之路”、二砂文创广场等项目。这些项目已然落地,但是真正产生效益,且实现自体良性循环并能产生足够效益并带动民众融入其中的不多,有的曲高和寡,有的一闪而过。所以让现有落地项目怎样练好内功,丰富文化内涵,加强产品扩展性是关键。
5、传承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
注重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推动文化传承与科技、旅游、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以节会活动为载体,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充分挖掘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加强市场策划和开发,举办类似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郑州街舞大赛、迷途音乐节、郑州微电影节、本土电影展映月等节会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
(三)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并结合有效的金融工具发展文化产业。
1、引强选优,招商引资。招商工作应该坚持引强选优,开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群招商、项目招商——项目招商应该选择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自身高成长力等的项目优先考虑。推动文化招商更大的规模、更高的水平、更好的效果。在招商过程中,应该建立领导分包、跟踪服务、周报告月通报等机制,现场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有力推动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2、强化资金支撑。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应合理设立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各类资金,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共撬动社会投资,资金效应可以放大几百倍。同时应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3、培养文化习惯,将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任何的个人都有群体效应,都有向善向群体的本性。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多元化,金融工具也越来越丰富,文化产业的概念被不断提出,各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园也都不断新建和运转,在这样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中,企业主导的投资越来越多,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支持另一方面把握总体文化产业的方向不能错,也不能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做别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的投资不能全靠政府也不能全靠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今天,各类金融工具应该是发展文化产业必然要借助的力量,例如:政府文化产业基金,民间项目基金,优质项目企业的股权融资,众筹,文化衍生品专利权等等。有效运用各种力量来发展文化产业,造出文化舆论,形成文化氛围,让人民在不自觉中就接触学习到了文化,让文化像空气一样离不开觉不到,利国利民,善莫大焉。
【引文注释】:
注[1]荣跃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J].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6.
注[2]李景源,陈威.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注[3]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2.
注[4]孔伟.社会教育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7 23.
注[5]郑州市公共文化发展状况内参。2015.12.
注[6]郑州市公共文化发展状况内参。2015.12.
注[7]郑州市公共文化发展状况内参。2015.12.
注[8]郑州市公共文化发展状况内参。2015.12.
注[9]郑州市公共文化发展状况内参。2015.12.
【参考文献】:
(1)孔伟.社会教育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7 22-40.
(2)王水维,汪志铭,张武刚,洪菲菲.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 11.
(3)张妍.文化体制改革视域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08 3-4.
(4)孙逊.2013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局,2014.242.
(5)张彦博.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跨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2.212.
(6) 荣跃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J].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6.
(7) 李景源,陈威.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8) 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2.
(9) 孔伟.社会教育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7 23.
(10) 周振莆.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20-25.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