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小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二)
通过课前小测,了解学生获得了哪些知识,未获得哪些知识,从而使教师将教学过程安排得更合理,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快速参与课堂
通过课前小测,使学生由课间的相对“动态”,迅速转化为课上复习的集中精力、积极思维的相对“静态”。
(三)体验学习成功
通过课前小测中出现的问题,可查漏补缺,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通过课前小测中出现的“满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四)检查与铺垫
通过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已有的学习效果,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为当堂课知识的构建做好铺垫。
四、“课前小测”的实践
(一)实践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选择有效的策略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设计出适合其发展特点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直接运用于获取新知识的知识。这是学生为了学好新授知识内容应具备的知识,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武器,是跨跃到新知识中去的桥梁。例如,哪些知识是连结新旧知识的纽带;哪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新知识的关键等。对这些知识,学生只有在理解、熟练掌握的情况下,才能灵活地运用去获取新知识。
4.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检测学生必须牢固记忆的知识。教师拟定授前检测题,首先应该确定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是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操作原则:精选题目——及时批阅——反馈与纠错
1.精选题目
选题有目的、有计划。依据不同的目标编制练习题。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目标,设计形成性练习、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拓展练习等。考虑测试时间较短,学生基础较弱,难度不能太大,题量以5分钟内80%学生能完成为佳。
2.及时批阅
依据“低起点,勤练习,快反馈”原则,我们认为要及时完成课堂小练习的批改与反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当堂学生互批形式和课后老师批阅形式进行批改。
3.反馈与纠错
“课前小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