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小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三)
经过测试,学生发现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师生一方面要对错误进行记录,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辅导;而对学生学习上的个别问题,则采取个别交流来纠正错误。为了检验纠错效果,对于普遍性的错误、容易遗忘的知识或者比较重要的问题,在下一次课堂小练习中也应有所体现。
这样,学生的学习会在螺旋式练习循环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操作模式
1.课时巩固式
在实际教学中,每一课时都需要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每一课时的零散学习,完成知识系统化学习。每一课时的学习掌握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整体的学习。如果有每课时的“课前小测”好的测试成绩,后期的单元测试、章节测试和学期的学业考试都可能轻松参与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课时巩固式”将对前一课时所学内容达到巩固起着积极作用。
此类模式,由于前后时间间隔很短,学生遗忘较少,所以利用它主要发挥作用有:
(1)针对性较强,能快速让学生参与课堂,是学生快速从“课间活动的动态”转向“课堂教学中的静态”,方便课堂教学的良好秩序和优良学风的养成。
(2)成功率高,通过每一课时的巩固性小测,一方面达到前一节课知识的落实反馈,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测试中出现的高分”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课堂学习具有积极地意义。
2.章节连接式
在完成一章知识的学习任务后,有经验的教师都将按照要求进行章节测试,以了解整个章节的知识掌握情况。但是在新的章节教学时,又不得不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于是,章节连接式的“课前小测”也尤为重要,它起到联系和桥梁作用,既复习巩固了前一章节有关内容,又为下一章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九年级《科学》第二章“物质和材料的利用”,从内容上看,与第一章紧密相连,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来给物质分类。
在此类模式操作中,需要注重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在试题的编写方面要注重既达到巩固前一章节的内容,又要为新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提供方便。
3.学期衔接式
《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它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及地理等相关知识于一体。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确定为五个教学模块(主题):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由于个主题内容丰富又相互联系,彼此构成了《科学》丰富多彩的知识网络。它需要三年六学期的教学时间,合理安排、难易分散的完成教学实践。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探究物质的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基础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从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中,归纳总结出酸、碱、盐、金属和有机物的物质特性……
本次课前小测主要是想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八年级已学知识的掌握,了解起点知识水平,为新学期九年级科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一模式的应用需要注意:由于时间跨度长(漫长的假期),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欠缺,知识的遗忘等诸多因素,在编制试题时候要做到:低要求与重基础。一般选择“知识条目和要点”进行小测。
很显然,在九年级的《科学》期初的教学中,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学生八年级的科学学习掌握状况,才能保证学生九年级的科学学习更有兴趣和有收获。于是学期初的学期衔接式“课前小测”,势在必行,行者必获。
(四)操作方法
以上的各种模式,我们在平时的实践中既采用“小试卷”形式、也有在小黑板上展示题目,还制作成幻灯片,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本文作者平时都采用了上述形式,但在行文时,本人将其转换成了小试卷形式。
“课前小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