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诉求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是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学习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因此教师要具有“问题意识”,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善于设疑,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意义
有效而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其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原因分析
分析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行为的种种误区,那么这些不恰当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课堂教学观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进行了反思。
1.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观
教师频繁地提出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控制问题的答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等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观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2.重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观
在传统教学观下,师生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知识传授关系。教师成了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学生则是缺乏知识的不成熟的人。教师的传授就是教育的中心活动,学生的接受活动则是以教师的传授为转移的,教师是主宰,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教决定学………师生缺乏真实的直接的精神交流,教师沉醉于自己的思维世界中,不再倾听学生的声音,更听不进异己的声音。
3.重表面而轻实质的教学质量观
课堂提问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课堂表面的气氛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评判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为什么提如此多的问题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数量不等于教学的质量,课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得到了全面发展,教师完成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于是教师在潜意识中误认为课堂提问越多,学生参与程度就越高,学生的学习就越努力,学会的东西也就越多,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反思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目的就是期望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尽快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从理念层面来讲,关键在于重塑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即重塑教师的教学方式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重塑教师的师生观,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塑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从实践层面来讲,要处理好一些与提问有效性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下面主要从实践层面作一些有效地尝试与思考。
三、实施策略
(一)面向全体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由于自然科学学科的复杂性,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客观上会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掌握上的非同步性。为了解决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相对滞后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在教学中获得的信息及时通过课堂提问,有意识地引导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向知识点靠拢,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提问我把它称之为浅显层次的提问。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一些易疏忽的新知识的注意;二是通过提问来保持或激起后进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所以,这种浅显层次的提问就有两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让提问促成学生思维的提升——初中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