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对策(二)
①Cu2(OH)2CO3 ====2CuO+H2O+CO2↑ ②C+O2 ===== CO2
③H2CO3 === H2O+CO2↑ ④C+2CuO ==== 2Cu+CO2↑
⑤CuO+CO ==== Cu+CO2 ⑥CaCO3 === CaO+CO2
然后又要求学生对这些方程式进行逐步探讨判断,它们能否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什么?当学生都能判断出不能作为反应的原理后,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答案。
有些教师为防止学生“瞎折腾、浪费时间”,保证该实验成功,直接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成功实验。然后在碳酸钠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通过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碳酸钠的那只试管反应太剧烈,且碳酸钠是粉末不适宜作为制CO2的药品。同样总结得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太慢也不适宜作制CO2的理由。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但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就变成了乏味的机械操作,科学探究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若让学生自己探究,既便“失败”了,学生也会从失败中反思实验过程的一些细节,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和改进实验,
因此,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作用只是提供知识背景及相关资料,认真组织,积极引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归纳和总结。而并非全权代劳,把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助手而不是主体。
误区之五:多媒体替代所有的探究性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多媒体教学有它很多优点,正因如此,所以很多教师就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制成课件,课堂上不用黑板和粉笔,只用鼠标点击,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用多媒体展示,展示的内容只是文字和图片的堆积,成了教材的翻版,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思想能力得不到锻炼,失去了运用多媒体的实际意义。
误区之六:、探究方式和途径单一,认为只有借助实验才能探究
科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科学实验并不是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 探究活动采用什么方式应根据探究目的、问题情境、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探究活动除化学实验外, 还应包括调查研究、 访谈、 查阅资料、 交流与讨论等多种方式。
课例2:在讲叙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为什么有大的差异?可让学生观察金刚石和石墨的模型 。引导学生归纳金刚石的网壮结构和石墨的层状结构,结构决定物理性质的差异。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并进行自我评价、修正,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以及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质疑进行解释,并对各小组及学生个体的学习进行评价激励。整个探究学习过程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误区之七:为探究而“探究”,忽略了探究方法及科学思想的培养
科学方法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科学新课程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科学探究内容,但可探究的内容绝非仅限于此,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采用探究性方式加以学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机地渗透探究方法和科学思想,“授之以渔”,这样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就可以去探究,终身“有鱼可食”。
课例3:科学第五册第二章第二节探究物质的转化规律,首先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再比较共同点和递变规律,然后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转化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既要渗透“比较物质性质时采用对照实验”的科学方法,同时又要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这样当学生遇到诸如“根据碱的性质,请你试着推测一下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在化学性质上所表现的相似性”的问题时就可自行解决。
误区之八:只追求探究性学习,而忽视了接受性学习
谈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对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