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前3-5分钟复习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面对“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记不住”;科学E率、平均分或后20%的科学成绩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多优秀学生能够解决大题,却失分基础知识上的现状。文章提出科学课上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课内容的教学设想,并对科学课上前3-5分钟复习的背景、功能、实施条件、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力图在突破上述困惑,并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创造教学氛围等方面提供教学策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
【关键字】 课前复习 功能 条件 模式
一、科学课上前3—5分钟复习的背景
向课堂要效率的需要。按照浙教版的《科学教参》,科学课总课时为每学期68课时(除九年级下为60课时外),三年机动课时总共为40节。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讲几乎只有天天上新课。而学习是需要复习巩固的,如果教师不注意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学生遗忘是很正常的。也许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过程流畅性,增加多种感官刺激等等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但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把巩固基础知识放在课外,让学生课外自己巩固这是很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几乎就是完成教师的作业,没有自己看书的时间。一旦不能解决课后遗忘的问题,再好的教师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而课堂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正是出于维持和巩固课堂效率的目的。
巩固基础知识的需要。浙教版的科学内容多、时间紧、知识点分散,要求学生记忆的基础知识杂而多。如果不去记忆这些知识点,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平均分和降低E率是非常困难的,要想学生在没有记住这些基础知识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象要求一位不会做加减法的学生要去解应用题一样,几乎是天方夜谭。单纯抽出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这些内容,不但会影响学生其它学科的时间安排,枯燥的单纯集中背诵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会有严重影响,记忆效果也大打折扣;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计划造成影响。许多E率的学生,往往只是相差一个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一些优秀的学生就是因为一个基础知识没有复习到位,而与重高擦肩而过。“我对科学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很死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要求人人过关,不惜浪费自己的休息时间。”一位参加浙江省优质课比赛的教师如是说。面对基础知识名师尚且如此。可见基础知识的落实是何等的重要,方法的探索刻不容缓。
养成阶段性反馈的需要。初中生,特别是初三学生面对大量的作业,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老师布置的课后看书往往成了空话。学习习惯似乎就是为了应付完成老师的作业。学生既然课后没有巩固基础知识的时间,不如有限的科学授课时间中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落实,让学生养成及时反馈的习惯。魏书生之所以能够在自己经常外出的同时,学生的语文成绩依然相当不错,靠得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他教给了学生自己预习、复习、同学之间相互反馈检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科学课上前3-5分钟的复习习惯的培养目的也正出于此。
遵循生物学原理的必要。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由于甲组中间贯穿复习,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实验显示及时复习可以延缓遗忘这是一条规律,人类只有服从规律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受益。一堂科学课下来,有些知识是需要化时间去记忆的,而从遗忘规律看学生记忆的东西在第二天是遗忘最快的时候。如果不及时或没有时间复习,学生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巩固。把科学课堂教学当成一个教学系统,实行每节科学课上前3-5分钟复习的模式正是基于此理论。
二、科学课上前3-5分钟复习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