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对策(三)
由于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性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于是就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探究学习,放弃接受性学习,甚至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都生硬地设计成科学探究,致使探究性学习走向极端, 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非唯一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效率。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学习活动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将接受和探究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加以整合,既要学习的质,有要学习的量。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课例4:对于真实情景中的化学问题,如实验方案设计、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宜采用探究性学习;但对于化学用语及化学概念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溶解度等则宜采用接受性学习;而涉及到化学原理、规律和化学事实如化学平衡、、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等既适宜于接受性学习也适宜于探究性学习。
二、针对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误区所采用的对策
对策一、要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为了有效地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教师要认真分析科学探究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而那些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探究是毫无意义的,也是不必要时,但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科学探究,既不管探究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也不管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否进行探究,似乎一提到科学探究,就是探究性教学,其他教学方式都不存在了,比如有些体现科学现象的名称、概念、特征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花时间去探究,靠阅读,听讲就能掌握,即不是所有的学知识都适合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对于那些学校既没有器材,使学生又无法从身边(生活中)找到器材,而学生又无法从身边(生活中)找到器材,要让学生去探究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选择探究内容。
对策二、要明确科学探究的目的,突出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点环节。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落实科学教育的三准目标来全面考虑,设计科学探究的目标,形式和方法,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环节,而不必对科学探究的每一环节都面面俱到。
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探究的重点可以放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等环节上。再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这个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相对较复杂、抽象,所以应在教师引导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就不应是本探究活动的重点,而应将探究的重点放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和“评估”等环节上。探究是一种涉及面很广泛的复杂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范围、探究课题的难易与探究条件来选择合理的探究形式。
1.部分探究
新授课教学中,宜采用部分探究形式。进行部分探究既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能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状态中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新授课上我们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学了电流、电压、电阻后,大家能否猜猜看,电流和哪些因素有关?能否有一个实验或一个实例说明你猜想的依据?”。学生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后,教师又可依次提出以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①电流与电压、电阻两个因素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②物理学常常用什么方法研究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③现在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需控制什么物理量?用实验来进行研究时需选哪些器材?这样器材的作用是什么?④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学生思考设计电路后,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确认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把教师演示、讲解、结论变成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方法,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通过自己探究找出结论,让学生对欧姆定律理解更为深刻。
2.完全探究
谈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对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