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对策(四)
在实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时,可以采取完全探究方式进行。完全探究指学生在开展探究教学时,极少得到教师指导和帮助,而主要是靠自己独立完成,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资料,起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例如,在物体浮沉条件应用时,学生自己可根据课本上的想一想,自己确立一个探究课题。
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小麦,即使麦粒饱满,其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及麦粒的坚实度还是不一样的,因此,麦粒的密度也略有不同,请你利用实验课上用过的器材,设计一个测定饱满麦粒的密度实验方案,要求:①写明所需器材,测量步骤。②用字母代表物理量,写出计算麦粒密度的公式。
课题选定后,学生自己设计,选择器材,设计实验,进行计算,从而测出饱满麦粒的密度。
对策三、探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标》所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式科学探究,因此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和不同的探究的方案。如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学生对摩擦力在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压力大小有关,或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或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案。并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案,这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所设计的探究方案,为他们提供必须的器材,以满足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那些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太理想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的基础上,从器材方面尽量满足他们,从而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智力、情感、品质各不相同,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探究的深度往往不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激励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从探究中或多或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即使所有学生对物理学习增强自信心、成就感,又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使物理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笔者在实验探究性活动时,注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让全班的学生都从中受益整体进步,杜绝了两极分化现象。
对策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和“放”的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由传授者转化为开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所以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应以“扶”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以“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从“扶”到“放”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完全放手,对学生的问题很少过问,任其自由发展,其结果不是流产,就是交差完事。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但有的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过多的指导讲解,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开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要把握好“引”和“放”的度。
对策五、科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注意思维的开放,体现“创新”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题、方法的选择上,给予引导、帮助,但不能过多“介入”,更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等创设情景,引发思维发散与拓展,在多种方法中比较出最佳方案,进行再“拓展”,学生在进行研究性求异思维活动中,创新意识也日积月累,得到培养。
例如,在初三科学“画动滑轮杠杆示意图”教学时,教者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来选定支点完成杠杆示意图。
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来处理的: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既然滑轮是杠杆的变形,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动滑轮还原成杠杆呢?”创设情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认为只要把图中的动滑轮虚线边框去掉,就得到如图3所示的动滑轮示意图。教师再提出探究问题:“在动滑轮这个变形杠杆上,支点在哪,画出杠杆示意图”放手让学生发散思维,自己去探究。结果大出笔者所料,同学们认为图中的C点,A点,O点均可作为支点,作出杠杆示意图。这三种答案笔者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学生的这一探究结果打破老师指定O点为支点的传统教学,使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得以体现。
对策六、要把科学探究与传统的学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谈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对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