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课堂”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二)
三、“自主课堂”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的教不能取代学生的学,而只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手段,“自主课堂”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有意义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先从教师处知道了学习要求,然后自学,尝试练习,这就使学生必须借助自己的思考,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建构知识链条,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建构过程,形成知识体系。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自主课堂正是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进行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探索。“自主课堂”即“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自主课堂”正是为了探索“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途径,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从普遍的意义着眼,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3、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自主课堂”主张明确目标、出示问题、自学尝试解决问题、讲解提升,到当堂巩固,始终以教学目标为线索,充分体现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什么→尝试掌握→帮助掌握→督促掌握。是否让学生真正掌握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应当成为我们的教学教条。教师要由“任务观”转向“掌握观”,不能让学生掌握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教学任务才算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才算真正达成了。
四、“自主课堂”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分析科学现象、掌握科学规律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科学规律、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是不能以讲解为主的,而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讲堂”变为“学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初中科学教学自身规律的要求。支持“自主学习”的自主课堂正是一种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结构。
1、 明确目标、凸主体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和归属,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堂课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自主课堂的组织者,首先应该明确本课堂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活动安排上应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精神。
自主课堂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要有一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做到胸有目标,成竹在胸。同时教师在课前应有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但同时课堂也应该是动态的存在,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这就使得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
教学目标不仅应该包括知识目标,还应包括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即态度观念的目标)。如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⑵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及基本过程以及相关的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基本知识。⑶光合作用的意义。⑷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及其原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⑴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⑵通过对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等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课堂”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