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力度较大。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隐含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在二十一世纪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也是如此。企业文化现象之所以于八十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重视,这是日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与西方社会后工业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代表了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因为一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总之,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3.4员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不是给外界看的,员工的认知与否是衡量企业文化的基础因素。如何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认知率?首先应当对员工进行宣讲和培训,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认知达标考试,甚至可以把考试成绩作为员工上岗资格条件之一。如果从细处做工作,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考试题库,并多以案例分析题的题型为主,题面为已经发生的企业内部故事或案例,由被测试者填写出所能体现出的且本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内容。这样的好处是既能考核员工的认知情况,又可以此推进和强化企业文化故事传播。
企业文化文本化后,尽管员工都耳熟能详,但如果员工根本不认同,也很难得到真正落实。员工不认同的原因,可能是企业提炼的文化内涵不符合员工利益,员工认为这是企业为自己安装的“紧箍咒”,因此具有排斥倾向。在企业文化内涵提炼过程中,企业应当尽量吸纳更多员工参与,并尽量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来表述。这种文本化的企业文化初步形成后,还要接受内部员工验收,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是企业文化的主人。从操作层面看,要获得“员工认不认”的答案,可以引用企业外部调查而获得相对准确的答案。
企业文化的建设关键在践行。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因为得不到实践的企业文化,其结果就是企业文化成为空洞的口号,只能用来装饰门面。随着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操作性已经获得企业管理者普遍的认同,并且已经逐步在实践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尝试。通过广泛的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应及时审计现行的企业文化,以确知企业自身文化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文化状态之间的文化差距。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导入期,主要工作是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使得员工了解并认识企业文化;深化期,主要工作是在继续加强宣传贯彻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发力,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使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变成员工工作和生活的指导;提升期,主要工作是巩固前期成果,使企业文化理念植入员工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并且在长时期内,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就是说,员工学习、接受企业文化也需要经历三段心理历程:依从、认同、内化。企业需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建设工作。
依从是指由于外在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反应。依从阶段的员工表面上遵从企业文化的要求,表现出与文化相一致的行为,内心却并不一定完全接受,其行为反应只是一种权宜之策。通常来说,在企业文化初建时期,也就是导入期,员工更多地处于依从阶段;或者对新员工来说,在他们深入了解并融入企业之前,更多地需要对他们的依从性进行管理。
依从性是让员工有规可依、有章可守。如向员工发放企业文化手册,让员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经营管理理念及员工岗位规范等;制定企业文化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或者将一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书面化、制度化;建立畅通有效的企业文化宣传渠道,进行大规模的企业文化培训和宣讲,并对宣传效果进行考核;举行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强制员工学习并牢记企业文化的内涵。
认同指由于情感上与群体或他人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种观点或做出某种行为反应。认同阶段的员工接纳企业文化是自愿的,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他们表现出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行为,不是权宜之策,而是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员工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主要依赖于员工与公司、与集体、与他人情感上的联系。
认同性就是培养团队意识,加强沟通与协作,密切员工之间的联系,培养员工对集体的好感、对公司的好感。比如通过健全公司内部沟通机制,为各部门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建设公司范围内的大团队打好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下属,及时激励和表扬,激发引导下属的热情;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举行各种集体活动,如拓展训练、公司典礼、主题晚会、经验交流会等。
内化指由于获得新的认知信念,所发生的完全的观念改变或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内化阶段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一种新价值观的获得,是自觉地将公司所倡导的价值观等同于自己的价值观。内化阶段的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既不依赖外在的压力和规定,也不依赖自己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而是出于自己的信念。员工内化了公司的文化理念,其所表现出来的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行为会更稳定、更持久。
将企业文化变成员工的信念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单纯宣传能解决的问题。企业需要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的发展与公司相一致;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领导们带头表率、震撼人心,模范们树立典型、引领学习,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自发实践。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公司发展相一致,对企业及其文化的认可度会更高。员工在公司能获得归属感、成就感,主观上就更愿意在公司长期发展,自觉践行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领导的思想和价值观,领导的态度观念和处世原则对员工理解并践行企业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剖析并大力推广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事例和模范人物,鼓励员工向他们看齐。举办企业文化相关活动时,尽量为员工提供参与的机会。亲自参与能大大提高员工实践企业文化的积极性。
3.5企业文化建设的美好前景。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所孜孜追求的,就是建设今天的文化,推动明天的发展,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永远的优秀企业。“快乐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发展追寻的一个方向。“快乐文化”的总纲是“快乐工作 快乐学习 快乐生活”;精髓是“以人为本 激发潜能 创造价值 和谐发展”。它包括“快乐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快乐 规范 高效 卓越”的企业精神;“只争朝夕”的企业作风;“管理无小事”的管理理念;“以美好的愿景吸引人,以合理的薪酬留住人,以良好的机制激励人”的人才理念等一系列的思维观念。 “快乐文化”主张稳定与发展相和谐,企业与社会相和谐,员工与企业相和谐,管理与人文相和谐,发展与资源相和谐。“快乐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从员工的精神需求方面考虑的。这一核心价值观,充分尊重了员工在企业里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关爱员工 塑造员工 依靠员工 为了员工的理念。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倡导“快乐工作、 快乐学习 、快乐生活”这三者三位一体 相辅相承,快乐学习就是要培训和教育员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推进快乐工作;快乐工作是我们获得物质上的报酬和精神上的成就,从而快乐的生活。我们倡导快乐,就是要为员工施展才能、 实现价值搭建舞台,让员工获得事业上的持续成长和生活品质的持续提高。宁夏英力特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快乐文化”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英力特成立于2000年6月26日,截止2008年9月公司资产总额52.3亿元,净资产1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8亿元,实现利润2.65亿元,近年在宁夏自治区全区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利润、税收等经济指标均名列前茅,曾经被媒体评价为全国电力系统六大品牌多经企业之一,目前是自治区30家重点工业骨干企业之一,而且是自治区重点培育的十家百亿企业之一。短短八年,英力特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跨越式发展之路,迅速成长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凭的就是这种“快乐精神”,靠的就是这种“快乐文化”。
企业是树,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企业是人,文化是魂,有魂才聚人心,只有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有优秀的百年企业,所以一定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政钧:《企业文化纵横谈》,《文化诊断学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4期
2.赵琼:《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环球财富网》2008年1月17日。
3.邓正红:《企业与员工价值共享》,《博锐管理在线》,2008年1月22日。
4.章新智《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企业论坛》,2007年8月23日。
5.金思宇《关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基本判断及对策》,《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6.马小林:《企业文化的由来与在我国的发展》,《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