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有适应那里环境特点的民族建筑设计。
《英雄》中黑色的秦王宫殿,高大敞亮,庄严肃穆,镜头切换使在大殿深处的秦王显得渺小又神秘;《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灰青色的深宅大院整齐方正,凸显了四合院建筑的尊卑等级;《黄土地》远景镜头下的黄土高原,厚重淳朴;《霸王别姬》中京剧剧场,演员被拉长的身影和头顶的聚光灯,黑白分明;《小城之春》中灰墙黛瓦的艰难小镇,仄狭的小路与宽阔的旧城墙,电影中的色彩符号把地域性的建筑符号搬上银幕,突出了地域建筑的主题风格。
五、民俗符号在第五代导演影片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域与不同的民俗风格。俗话说“十里地不同天”,在第五代导演影片中传统民俗符号的应用,突出了民族的特点和地方色彩。对民俗展现最多的应该说是张艺谋导演。
(一)民俗婚俗、丧俗符号突出民族特点
最能体现民俗特点的应该说是婚俗和丧俗了。《红高粱》中九儿出嫁选用的是红轿子,轿夫为年轻的后生。“颠轿”是山东高密一带的婚俗,类似于闹洞房的性质。唢呐、锣鼓等敲打乐器伴随着出嫁的队伍,起到陪衬和开道的作用。
《菊豆》中杨金山死后,有一场出殡的场景,菊豆和天青身穿重孝,按照当地风俗,她们作为至亲的人应该拦棺七七四十九次,跪并爬行,棺材上坐着名义上的儿子,棺下是他的亲生父母,菊豆和天青一边喊着“你不能走啊”,一边跪着追逐这送殡的队伍,漫天飞舞的白色纸钱,高大厚重的棺椁,一次次被推入棺下的折磨,直到完成被世人认为的忠孝之举,菊豆和天青坐在地上,周围是厚厚的纸钱和被风吹扬的黄沙。这种场面在电影中的展现对当地民风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和禁锢的暗示。
《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一男多女婚姻关系的展现,这里仅存民俗符号的角度进行分析。封建社会妻妾成群,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又要守贞守节,不然的话,就如同片中三姨太的命运一样被处以死刑。颂莲这个四姨太疯了之后,五姨太的花轿由被抬进乔家大院之中,也许这就是下一个颂莲的影子。
(二)民间工艺符号体现地方生活色彩
第五代导演的影片中有许多民间工艺的符号。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因为许多的用具在当代早已不见了,作为新生代的少年儿童,影视作品中的民间工艺符号具有了传播文化与文明的作用。
《菊豆》中的小孩子的老虎鞋帽,自制的儿童摇篮,柳编的小筐、竹篓,当然更具地方特色的是杨家的染坊;《活着》中的剪纸和皮影,皮影戏现在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着》中对于皮影的表演有着着重的体现,应该是山西陕西一带的皮影戏;《红高粱》中的继酒神和酿酒工艺,《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唱;以及各种服装造型中的手工刺绣等等,这些民间工艺视觉传播符号不仅体现了地方的生活特色,同时也是文明的传承作品。
综上所述,通过传统服饰符号、色彩符号、景观符号、民俗符号等视觉传播符号在第五代导演影片中的应用研究,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读解影视作品,本文只是选取了几个重要的视觉符号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电影创作除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外,为了适应世界电影的潮流,3D等新技术符号也在电影制作中应用的越来越普遍,在新技术的应用与设计上我国的电影技术相对比较还不占有优势,这方面今后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专著、学位^论文
[1]乔纳林•鲍德温,卢西恩•罗伯茨.《视觉传播从理论到实践》,[M],陈晶刘小林译,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李涛.《动画符号与国家形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建磊.《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公民视频新闻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4]张浩达.《视觉传播信息认知读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吴果中.《<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彭龙玉.服饰的象征性在电影中的应用—以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获奖影片为例,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201302
[7]刘玲玲.电影符号在电影批评中的应用,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5
[8]龙欢.湘西影视剧中的民俗影像,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视觉传播符号在第五代导演影片中的应用研究(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