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就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机制,从而更好的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然而,在中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架构缺陷、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不彻底、中央银行管理职能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今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工作应从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配套机制方面入手,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体系,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必要性;可行性;改革
【正文】:
利率是资金价格的反映形式之一,利率的变动对于调控资金配置以及流向起着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利率能够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还承担着宏观调控的传导性作用,为货币政策的发挥建立起重要的传递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近年来,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而大多数金融产品的定价都必须建立在以利率作为参考依据的原则基础之上,所以,实行利率市场化无疑有助于金融机构能够享有充分的自主定价权,有助于金融机构为特定客户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消费策略,从而满足客户对于金融产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作为一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环节。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与否将关系到一国金融业能否充分发挥其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能否有效激发市场竞争活力,进而有效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及其推行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与提出的背景
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与特点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决定权在于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利率水平,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形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决定,利率的价格水平、期限结构等都是市场选择的最终结果,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的决定权在于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并根据不同的金融交易特点自主决定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率价格水平。因此,利率形成的过程是市场自由竞争所决定的,同时,利率的价格水平、数量结构、期限结构等也是市场自由竞争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货币当局对利率间接调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市场化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货币当局能够采用多种形式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在利率市场化状态下,货币当局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影响利率水平,譬如,货币当局通过制定利率政策或确定基准利率间接对市场利率进行引导,或通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对利率价格水平进行调整。
第三,市场主体享有足够的自主权。利率市场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参与主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是因为充分的自主权可以维护各市场主体自主的参与资金供求市场,自主的表达市场价格预期,自主的做出市场选择。通常情况下,这种自主权主要体现在交易标的确定、交易对象选择以及期限结构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自主意愿的表达。
2.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的背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7/7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利率市场化障碍及对策(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