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同理心的方法,首先反映儿童的感受,再肯定他的价值,最后提供支持、意见或协助。以下是一个表达同理心的例子:「我想你一定很担心才会哭起来,这并不表示你不乖,现在你可能很需要别人的安慰或一些帮助。我可以如何帮助你呢?」
帮助儿童认识情绪
除了环境气氛及父母的态度外,儿童需要明白自己的情绪,再学习描述这些感受的方式,这样才能鼓励儿童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高特曼博士从研究得出,描述情绪的行为对神经系统有安抚的作用,能够帮助儿童从不安的情绪较快地平伏过来。
二.学前儿童羞怯感发展表现的影响因素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儿童期某些问题行为,允尤其是典型的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青年少年与成人期的种种问题。
家庭是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的父母能能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儿童问题产生的发展 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正在逐步确立起来,它感与趣的是儿童身上显露出来失调行为类型的先兆。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儿童早期;3-8岁间的问题行为稳定,3岁时显得较强攻击性、过度的活动性等问题。
儿童问题行为的父母影响因素
父母的教养观念、方式、态度和行为是儿童问题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教养观念决定了其采用的教养方式,而父母对儿童教养态度和行为直接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消极的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高的相关。比如父母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父母如果经常采取强迫、威胁、生气、责骂拒絶、排斥等教养行为,经常使用攻击性倾向反社会倾向。父母的拒绝通常影响儿童问题行为。比如经常忽视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反应缺乏敏感性,对孩子缺乏关心,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才给予注意或出现生气失望、难堪、内疚等情反应,把儿童的问题或任性、反抗、挑衅、攻击性行为和社会性退缩行为的都很高。
不良的父母教养从以下两方面影响儿童的攻击、反抗行为;一是强迫,父母和孩子互相强迫对方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却通过负强化实际保持了这种行为;二是不良的监视,父母对孩子的行踪、交友以及活动的不具爱心或不适当的监视,从而引起儿童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强化了儿童攻击、反抗行为。
三.学前期儿童羞怯感心理行为发展特点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心理行为发育的基础,通过运动、语言、认知、社会交往和生活、情感、气质等表现出来。心理行为发育分阶段进行,渐进而有序,每一阶段既是前一阶段发育的结果,又是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相对恒定,又是可变的过程。其间存在个体差异,受遗传、教育和所环境的影响。
心理行为发育阶段特点
艾里克森儿童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儿童早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0~2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发展顺利则能有身体舒适和安全感。第二阶段(≥2~4岁): 发展顺利则能对羞怯和疑虑,
发展顺利则能有依从和自主的能力。第三阶段(≥3~7岁)主动性对内疚,发展顺利则能创造性地掌握新任务。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其中儿童早期分为2个阶段(1)感知运动期(0~2岁)儿童只有具体动作的智慧而无想象和运算的智慧仅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2)前运算期(≥2~7岁)儿童开始从具体作动作摆脱出来,想象进行思维。
情绪和情感发育特点
情绪是指机体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最单体验。情感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的体验,情感是人类所独有,具有穏定性和深刻性的本质内容,而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儿童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分化、丰富。表现为新生儿的愉快与不愉快,无目的的兴趣、微笑和烦恼;4~6周社交微笑;3~4个月愤怒、惊奇和悲伤;5~7个月恐惧;6~8个怯生,与亲近的人保持密切联系倾向(心理学上称为依恋)。依恋和与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的焦虑是儿童早期情绪发展的主要成分。1岁时惊喜、愤怒、高兴、快乐、恐惧、厌恶、喜好等情绪都可以表现出来。2~3岁,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各种绪活动进一步分化,其特点是不稳定、短暂、强烈、易变外显而真实。随着年龄增长,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趋向稳定。通过成人对人事物好坏评价的影响,高级情绪活动开始萌发,产生出较早的道德情感体验,是形成友谊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3~7岁儿童基本已能体验到成人的情绪,且易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焦虑和恐惧是此阶段的主要不良情绪体验。随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如同情心、孤独感、荣誉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