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早期,独处和单独玩耍不被看作是特别异常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沉默寡言在同辈群体中逐渐变得引人注目和不受欢迎。在儿童中期和后期后, 逃避同辈交往的羞怯儿童面临同辈系问题风险将会增加;在儿童后期,独处儿童可能为同辈拒斥和攻击的主要对象。
2.社会情绪发展 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羞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羞怯与自由玩耍中观察到焦虑行为表现、父母/老师报告的焦虑和内化问题、儿童自我报告的孤独感和低自尊之间存在相关。
3.影响羞怯儿童幼儿园不适的因素
学校环境 开始幼儿园生活的儿童通常会面临新异环境,这些新异刺激为羞怯儿童造成巨大压力。幼儿园中很多新的要求可能会加重羞怯儿童社交恐惧。例如当众讲故事或表演节目的任务,对羞怯幼儿而言非常困难。
校内社交互动 羞怯儿童的拘倾向与其行为一起,对羞怯儿童社交适应和学校适应产生了不良影响。羞心怯儿童对于幼儿园这个新奇且包含社交活动的环境的反应通常具有拘谨、不知所措以及恐惧的倾向。
父母教养风格 父母教养会对儿童的羞怯产生很大影响,过份保护的教养行为通常与儿童的羞怯/退缩关系。对儿童过份保护的父母可能会阻碍儿童对于新异环境的探索意向,并且可能限制他们的活动和行为
3.教师的应对策略
儿童在学校中主要依靠教师为他们提供指导,教师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课堂互动方面 教师可以采取引发言语参与的措施,但是要主意到,直接地訽问很多问题的方式对羞怯儿童来说可能是种威胁,因为这强化了老师在他们印象中的权威形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引发儿童言语参与的策略来增强羞怯儿童的口语表现。有研究发现,羞怯儿童在低控制的条件下说话更多、更爱主动发言、且每次说话时间更长。通过更巧妙的、较少控制的方式维持对话,能最有效地鼓励羞怯儿童发言。老师鼓励儿童参与轮流发言活动。这样羞怯儿童会有机会自由表达,且不会被那些健谈的儿童所压制;之后老师对羞怯儿童表扬。
結語:
情緒無論好壞,都伴隨着人的整個生命旅程,每一種情緒都有着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對孩子生存具有一定的貢獻。在生活經驗中,我們發現了一種現象:強烈的情緒,比如狂喜、暴怒、极悲,有可能使人心智變得狹窄,因為過度調用身體資源,會對健康造成一定傷害。還有一些情緒,比羨慕或嫉妒,有的會給人帶來動力,有的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我們的心靈 如一個容納各種情緒的盒子,哪一種都不應該被排斥在外。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幫孩子建立起管理這個盒子的心智體系。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如果我們能幫孩子很好地認識它們、接受它們、管好它們,我們將看到一個情緒豐富、情感豐滿的孩子在成長。多年前,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的情緒往往不被父母重視,有時我們會兒覺得委屈和壓抑,甚至埋怨父母不懂自己。那時,我們更不懂得如何表達青情緒,我們的童年經常受到壞情緒的困擾。現在我們做了父母,開始知道,對孩子的情緒不能簡單地用語言禁止、否定或漠視,情緒需要用智慧來管理
参考书目
1.《阳光老师‧阳光孩子:促进幼儿情绪发展配套》,姚洁玲、陈咏芝编,香港:香港小童群益会,阳光孩子发展计划,2001年4月第二版。
2.《成长中的孩子》,梅仇笑红,吴籣玉合着,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7年3月三版。
3.《怎样教养高EQ小孩》,约翰‧高特曼 (John Gottman),乔安妮‧德克特儿 (Joan DeClaire) 合着,刘寿怀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6年。
4.《幼儿教养法》,Don Dinkmeyer, Gary D. McKay & James S. Dinkmeyer着,王敬仁译,香港:远流(香港)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
5.《幼儿的成长(二)》,钱郭小葵着,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及教学发展处,1994-5年第一版。
6.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7.抗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部
8.陳英敏,高峰強,害羞還是羞怯?基於概念與詞源學的分析心理科學
學前兒童羞應怯感的發現與引導策略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