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1年,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GDP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我国GDP总值达到90万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增长6.6%,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步体现出来。由于我国农民阶层处于社会的不利地位,许多由经济发展带来社会发展的成果没有共享,片面追求经济效率,忽视公平,只关注经济增长,忽视民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日益扩大。现阶段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上。这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
(一)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本世纪初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以后,城乡义务教育就学机会上的差距已非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问题。然而“有学上”不等于“上好学”,入学机会的公平只解决了起点问题,远远没有解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未能全面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为艰苦,农村教师待遇相对于城镇教师偏低,教学配套设施设备不齐全。高质量义务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降低。诸多实证研究显示,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学生升入高中和大学的机会不平等有扩大趋势。
(二)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从总量上看,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仅享有20%的公共卫生资源。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总量不及城市,而且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型医院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等基层医院和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不足,卫生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倒三角形”。
(三)城乡社会保障不均等。目前,城镇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几经改革,日臻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居民保障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以养老保险为例,即可看出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存在的差距。从2012~2019年,全国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和受保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农村地区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和城市相比,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差距还有进一步的扩大趋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虽然覆盖绝大部分农民,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其报销范围低、报销比例相对较低、缴费标准逐年提升给农村居民带来较大经济压力,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四)城乡基本公共设施供给差距大。由于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滞后,水、电、路、通信、学校、医院、图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提供,建设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实施;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则仍主要靠农村和农民自行解决,各级财政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普遍存在基础差、设施落后的问题。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