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分析
[摘 要]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是倍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关切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据统计预测,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了多项措施。但作为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针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试,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调试
中国的就业,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不乐观。不乐观的原因是,中国在大学扩招的前提之下,并没有为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做好准备。扩招的目的是想让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多一点,中国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高一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市场没有准备好。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低迷也加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形势。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和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大学生基层就业学费和贷款代偿政策、大学生选调生、村官计划、青年大学生创业资助政策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各界的努力只是一个着力点,作为就业的另一主体,大学生自变观念的转变,良好就业心态的养成,也是极为重要的。
一.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择业期望值过高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大学生择业时一味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这说明大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进行个人社会定位时。必须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各种综合因素。
2.消极依赖。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面对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朋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这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顷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毕竟他们中人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一直活在象牙塔里,缺少择业经验,只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和老师的社会关系,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要设法消除这种心理,不然对在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 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择业时,缺乏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人云亦云、跟着被人走、自己毫无主见。还有的毕业生表现有情绪的极端性,心境受到多重择业因素的困扰,面对现实出境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情绪急躁,满腹牢骚,求职缺乏计划性,对各种信息常做出不假思索的反应。
4.盲目攀比。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
二.大学生择业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相当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2.自卑与自大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分析(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