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冲突是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念头的重要原因。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太一样,在同样的应激源下,部分人能够很好的应对,而一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则不能很好地应对。正常情况下,人面对压力等应激源时,应该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极少部分人却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性格极端、完美主义、过于敏感等倾向,容易在应激源下丧失理性思考能力,进而走上了极端。
2.干预策略
2.1 重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挫折是人生中总会遇到的事情,大学生对其应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勇敢地挑战失败。高校教育者要帮助学生辩证地、坦然地面对、正视各种挫折,提高自我防御的能力;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耐挫的自控能力,使其在遇到挫折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实现成功 。
2.1.1 教育学生承认情绪,培养学生 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情绪对人的发展影响极大 ,情绪的调控不仅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而且与人能否适应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和更好地享受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对情绪的调控不是简单的压抑。人在挫折情境中会有各种消极的、冲突的、痛苦的情绪反应。从心理卫生的观点看,人要承认自己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要掩饰它。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自由。情绪虽然不易控制,但并非不可控制。常见的控制情绪方法有目标转移、心理暗示、音乐疗法、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宣泄法等。高校教育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告诉学生当有焦虑情绪时,可以采用目标转移法,转移注意力。如在受到焦虑困扰时,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看一些有趣的电视节目,从事自己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或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尽量使自己拥有愉快的情绪。教育学生可有意识地将“我能行”、“我能做得很好”等观念不断强化,通过这些积极的暗示,树立自信心,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心理应激,缓解焦虑情绪。
2.1.2 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自我期望,丰富自我体验。
追求完美、凡事力求尽善尽美是青年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高校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应激来自过分苛求完美,学会宽容和接纳自己,尤其接受自己难以改变的缺陷和弱点,放弃完美主义。要教育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值,考虑并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树立“尽力就是完美”的信念,避免因过于高的目标和非成功不可的想法造成的应激和过度的紧张。教育学生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为目标,以“做”替代“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减轻心理应激,获得自信。
2.2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全方位落实。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政策层面,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并在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具体来讲,第一,学校将心理教育课程设计成必修课程,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采用权威教材或根据学校实际自编教材,进行全面教育,并定期通过讲座的方式进行针对性教育;第二 ,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要随时行动,积极主动地接待各种心理咨询,并进行科学、规范的心理辅导;第三,入学之初即在新生中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测评,掌握学生基本心理状况,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跟踪辅导、干预 。
2.3 加大对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的力度
从生命伦理观的角度讲,生命的尊严与生命的神圣是与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它包括三个维度:①应该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味珍爱生命的意义,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维护自身与他人的生命;②在第一个维度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轻视生命;③第三个维度从情感的角度入手,要求人要欣赏自己,悦纳生命,不断反省,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让生命充满人文情怀。高校教育者需要从生命伦理观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不走向生命的极端[3]。
2.4 建立大学生自杀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
高校应重视学生自杀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如建立学校领导、辅导员及心理咨询人员、学生三位一体的预警与干预机制,及时科学有效地筛选各种信息,防患于未然。在筛选出风险个体后,根据不同情形,个性化地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如心理辅导。而对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应立即启动自杀预防应急干预机制,及时派出心理辅导专家、教师、救援人员等,协调配合处理。如自杀已发生,则要及时保护、勘察、处理现场,以免对其他学生产生不良刺激。
由于生命的不可逆性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自杀给社会、家庭和周围个体带来的后果和创伤通常会更加严重,还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甚至可能带来法律纠纷及相应的公共危机,进而影响高校 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自杀监测系统和干预体系,在大学生中开展自杀预防工作,按照不同年龄、专业及家庭和睦情况等因素做到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定期沟通,建立学生的关心和支持的社会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从家庭到学校的社会支持,降低自杀意念,从而预防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196
[2]王灵灵,李秋丽,戴秀英,等.大学生自杀意念者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97~99
[3]金伟琼,陈庆健.从生命伦理学视角加强高校学生社区自杀预防与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822~823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