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自杀死亡人数达到20/10万,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大学生自杀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同龄人造成严重的影响。可以说这一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状态与动向,深刻反映了各种社会重大问题,并预示着社会的潮流和走向,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动机、过程以及预防方法,既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维护校园稳定和学生家庭完整的必要措施,更是提高社会整体对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重视程度的必要手段。下面从自杀意念及干预措施方面进行论述:
1.自杀意念
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必经阶段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对自杀行为具有预测作用,通过消除自杀意念可以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从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到最后采取自杀行为,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被归为三个种类:①外部压力,如家庭重要成员的离世、情感受挫、羞辱、严重的疾病等;②内心冲突,如心理绝境、无意识冲突、认知歪曲和困扰等;③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功能损害,如来自外部的毒素,或是由于疾病导致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损害等。实际上,导致个体产生自杀想法的因素都不是单纯的,大多数个体产生自杀想法时,都存在着以上几种因素的混合作用。
1.1 外部压力
1.1.1 情感受挫。
按照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艾力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来划分,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和避免孤独感,以及具备良好的爱的品质。年轻人由于性成熟而产生对性的兴趣,这是青年性心理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正常表现。大学生入学前,由于紧张的应考复习,性心理被抑制。进入大学校门后,他们紧张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对异性的爱慕,对情感的需求比较强烈。而此时,大学生远离家人,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与人交流,导致其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冲突,若排解不畅,则会出现绝望的心理,进而自杀。
1.1.2 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扩招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机制的实施,每一位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激烈竞争和沉重压力。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就业现象,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难”、“毕业等于失业”这样的问题,这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多少会有些恐慌,就有可能出现过度焦虑,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信心,就可能成为自杀的诱因。
1.1.3 学业压力。
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学校里认真学习文化及专业知识。能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学生大多是“佼佼者”。然而有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习压力是其最常遇到的应激源。究其根源,多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有着密切联系。如部分学生的成就动机相对较高,因对自己所在学校、所学专业不甚满意而产生心理压力。
1.1.4 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因为生活习惯及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并且,部分学生因中学阶段只关注学习,忽略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至于进人大学之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会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惑,导致部分学生陷入困境,进而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而自杀。
1.1.5 精神、躯体疾患。
各种疾病也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之一。部分大学生患有人格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导致其出现自杀倾向。据统计,抑郁症患者自杀率高于其他疾病的10%~15%。 另外,一些躯体疾病,如癌症、残疾、无法消除的慢性疼痛等,会消耗其继续生活的勇气,导致其产生绝望心理,从而产生自杀念头。
1.2 内心冲突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