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国家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都必然要受到世界性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理论。当然,对于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理论,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而要从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弊病而产生的陈旧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理论,以更好的构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二)挑战“奴化”意识,树立自尊、自信、自主的主体意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独特的精神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它贵在要有个性,这就需要企业、职工具有很强的自尊、自信、自主的主体意识。一个企业和企业的职工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没有高度的独立和自主性,一切听从别人支配,干事随大流,很难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西方传统强调个性独立,讲求个人自由、个人利益,社会文化心理突出自我中心、个人本位的个体意识。这种突出个体意识,忽视群体意识的文化传统,往往诱发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很难形成一种社会的人格,具有很大的弊病。但是,在这种文化传统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强调启发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尊重人、相信人,努力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因为,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乃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三)挑战惰性心理,树立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
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不满足现状,不甘心落后,崇尚在奋发中争夺,在前进中竞争。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缺乏这种积极进取的竞争观念。长期以来,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知足常乐、安贫乐道、不求进取,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心理。这种心态的差别,是由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这种不尚力争、反对竞争、不求进取、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将会窒息企业的活力,有碍企业的发展。因此,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学习和借鉴西方企业文化中的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培育一种催人奋进的新观念。
(四)挑战封闭意识,树立开放意识
现代化的生产、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广泛地进行信息交流,特别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时代更是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现代化的管理造就了人们的开放意识。同西方民族的开放意识相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是较强的封闭性。建国以后,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使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了与外界完全隔绝的闭关自守政策,这就更加助长了封闭性的传统习惯。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己经有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但是封闭性仍然在许多领域表现出来。在有些企业的活动中,职工极少流动,长期固定某一职业,思路不够开阔;企业接受外界信息缓慢,经营的灵敏度差;企业自身也不善于向外界发送信息,不善于通过广告宣传等媒介以及其他各种方式树立企业形象,等等。封闭性必然导致企业的落后。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开放意识,克封闭观念,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
(五)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融合网”
所谓“融合网”,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结构。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等级森严,讲究级别、界限和分工,限制了信息的沟通、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融合网”把领导者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强调要让员工方便接近领导,参与企业决策。领导者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提供对话窗口并不断参与对话,通过不断扩大对别人的影响力来巩固自己的位置。而员工在平衡和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更有动力的去投身工作,共同担负起完成重大任务的职责、共享所得到的回报。“融合网”不是要取消企业内的等级,而是提倡各等级间公开交流式的运作方式,淡化指挥与执行的界限,鼓励员工层层下达命令,员工的工作就是为了执行这些命令。现今企业中的员工在工作中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因此在建立企业文化,建造“融合网”的过程中,领导者要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重新界定一线员工的角色,才能发挥其最佳才能。
四、结语
企业文化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企业文化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去的,是员工主动接受和认可的一种理念,而非简单的服从。这个接受、认可的过程需要管理者、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做很多工作,并从制度建设上予以配合。同时需要借鉴传统与西方好的文化,走符合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郭纪金:《企业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陆云:《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3]张铭远:《企业文化导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
[4]刘光明:《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5]刘仲康 司岩:《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企业文化研究 (4)(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