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经营。通过转让资金或所有者权益,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亏损的企业重新焕发活力。
转产。转产的主体一般是中小型企业,通过转产,生产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挽救临近破产的企业。使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企业要把知识化为效益,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引进高水平人才
近年来,对于高级人才的抢夺战,越演越烈,重金挖墙角,高薪聘请专家、教授,一幕接一幕上演。企业的高级经理,高级技术人员是企业的骨干,这些人素质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效益,拥有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高级技术人才是企业解决的首要解决的问题。此类人才,企业可以自己生产,也可以引进。鉴于自己生产人才的成本高,耗时长,得不偿失,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引进。通过引进,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人力资源,增强企业活力。至于总经理(或称首席执行官,企业家)的选拔,当然没那么容易。股东或董事如果想要让企业长期获利,必须不惜代价寻找适合的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学府的熏陶培育不出企业家的特点。因此股东和董事只有独具慧眼才能寻找到引领企业前进的企业家。
(二)加快产业技术创新
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分布广泛并且数量多,是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具有规模小,实力弱的特点,产业技术水平低,难以独立开发技术。与传统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R9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值远远高于一般工业的水平。在我国要使国民经济总体水平提高,除了强调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存在。因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通过联合几家中小企业共同开发技术,并为其提供融资服务,或者,在是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作桥梁作用,使强扶弱,通转让部分股权,引进新近技术,增强竞争力。
(三)实现跨国经营战略
世界形势加剧变化,我国的中小企业只有走出国门,迎接挑战,在挑战中不断调整自身,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那么,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进行跨国经营?应当做到:
1.产品技术,质量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的产品质量在最严格的国际市场前面经住了考验。日本为了限制他国洗衣机进入自己的市场,制定了比通常高得多的标准,这难不倒海尔,他们的产品质量超过了日本的标准。美国制定的冷柜质量标准超前数年,海尔产品性能达到了。素以质量为豪的德国专家,经过一年多的考验,终于同意海尔产品进军德国市场。如果没有超强的质量保证,海尔又怎能占领全球市场,创世界品牌形象呢?因此,国内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或已在国际市场,要在竞争中生存,严格质量把关是第一步。第一步走不好,就会全盘皆输,不仅影响其在国外的经营,国内的市场也会受挫折。
2.优化选择重点突破的区域。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与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正确选择合理的国际区域市场,发达国家和地区易于接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前景好,但市场竞争激烈,对资金规模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而发展中国家市场拓宽余地大,适于发挥我国产业技术特点,但投资环境不理想,政治风险大。因此,中小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之前,要充分考虑投资地区的环境及自身特点,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地区作为投资地点。
3.掌握各国有关政策。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在欧美等国屡遭“反倾销”诉讼,除了有非经济因素外,也与我国企业不了解有关国家的产品销售规定和反倾销法的规定有关。因此,我国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扩大产品数量,就必须熟悉和掌握东道国对外投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熟悉投资国贸易法规、条例案例及执法程序,提出自己应采取的对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采取一些限制性政策措施,如限制投资领域,限制投资持股权,反对外国公司对少数产业过分集中等。我国企业投资这些国家时,更应小心谨慎。
4.有效的营销战略。跨国营销总的来讲包括生产、经营、销售几方面及它们之间的场地分配。比较适合我国企业的有上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70年代初的台湾地区等地的营销经验,即“两头在外”的生产、销售模式。具体做法是在东道国的子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有关民俗方面的特点,在海外设计产品,再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大批量的生产,最后由在海外的销售公司销售。应注意的是企业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做法,应该根据投资东道国的劳动力资源及企业本身资金的力量制定适合企业在感觉市场发展的营销方案。
满足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的新要求。企业的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就必须以国际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必须达到国际质量的要求,这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质量管理就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达到世界标准,才有资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其次,企业在管理和组织结构要能从战略高度出发,运用自己的资源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实现其预定目标的国际管理人才;需要对国际市场了解,对国际法律、法规、惯例熟悉的包括国际市场营销、法律、财务、公关等人才。此外企业应熟悉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各种程序,少走弯路;要了解国际市场中各种文化的特征,使企业的销售工作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还要了解国际化经营中销售渠道的特点,保障渠道的畅通。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面对买方市场,少数企业变压力为动力,改革体制、革新技术、创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但更多的企业没有转变观念,走老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只有适应环境和市场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立足当代,憧憬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中小企业在“中国”这位舵手的指引下,能够在世界海洋的惊涛骇浪中永往直前。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社会一道不可或缺的重要风景线。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中小企业诞生,同时也有不少中小企业消亡。如何在《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的有利时机下,更好地适应环境,用科学的发展观,谋求持续快速成长,是摆在广大中小企业面前的迫切课题。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良好发展有了这四种可取模式(企业专一模式、特色模式、联盟模式以及资金模式),并根据自身特点选取适于自身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02,206。
2.顾 颖:《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17。
3.梁文潮:《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李玉刚:《激活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7。
5.杨小凯:《厂商规模无关论》,经济学家,2003年6月。
6.顾 颖:《浅谈私营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的风险》,人文杂志,1999,(5)。
7.丁德章:《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8.屈云波:《中小企业竞争与发展》,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9.秦 言:《中国小企业》,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10.陈清泰:《加快中小企业改革的步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关于中小企业特色化经营战略的研究2(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