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应该积极主动披露相关信息,尤其是公司的重大事件应及时、主动披露,让投资者尽快知晓公司的情况。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缺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危害及后果
任何行业要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证券市场也不例外。一个行业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做保证,参与者才会觉得公平,才会放心的去按游戏规则运作。相反,行业制度不健全,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辈钻空子,参与者就会对此心恢意冷,证券市场特别明显。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又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制度安排之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也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进步史,但这种进步是用数千万投资者的亏损换来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缺陷已经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有以下两点:
(一)投资者失去信心,股市低迷,导致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功能失效
在一个正常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一般能够获得高于银行储蓄存款利息的收益,所以能够吸引一大批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到一笔大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上新的项目借以增强公司实力,为股东带来一定的回报。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巨额资金,只有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才能实现。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企业通过股市融资962亿元。2003年,股市融资720亿元。2004年,股市融资900亿元。由此可见,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总量与股市行情息息相关。
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管理层对股市的筹资功能也因此而长期误解。首先,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被政府定位为筹集建设资金,搞活国有企业,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就决定了上市公司上市是以“圈钱”为目的,根本不考虑对股东的回报。其次,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层层审批制度,只要是能拿到上市额度,不管三七二十一,上级为下级大开绿灯,客观上为企业层层包装,层层造假提供了可趁之机。最终大股东顺利拿到了巨额资金,损害的却是流通股东的利益。2001年股市开始下跌,股市步入漫漫熊途,沪市综合指数从2245点跌到998点,让许小年的“千点论”不幸言中,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股市低迷,投资者信心尽失。在此期间,部分新股发行之后迅速跌破发行价,管理层为了放水养鱼,不得不于2005年暂停新股发行,这样一来,中国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伤失殆尽,直到2006年6月才恢复发行新股。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是导致内幕交易的根源,内幕交易同时也造成对该上市公司的损害。因为当市场发生内幕交易时,该公司股票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大多数投资人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从而对该公司产生不信任情绪,这必然会对公司股票的价格和再融资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投资者信心不足,还是信息传递不及时,都会使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功能逐渐消失。
(二)信息不对称使股票定价不合理,导致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去作用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一些效益好、管理水平高、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实施兼并和重组,成立企业集团。另外,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证券市场就为资本所有者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对象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而资金需求者也减少了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这就是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股票价格是在证券市场上通过证券需求者和证券供给者的竞争所反映的证券供求状况所决定的。但是如果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投机者利用内幕消息恶意炒作、操纵市场,形成股市泡沫,股价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导致证券市场难以有效配置资本资源。
内幕交易是各种证券犯罪中最为严重的一种。首先,它严重侵害了所有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平等知情权,如果这种侵权行为不遏制,就无公平竞争而言,信息公开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其次,内幕交易人一旦掌握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必然会进行非法牟利,同时采取隐瞒真实信息或者散步一些虚假信息让其他人上当受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内幕信息公告时,股价往往大跌,不明真相的跟风者深度套牢,损失惨重,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最终成为证券交易的牺牲品,这就是股市里常常出现“见光死”的真正原因。
三、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现象等问题屡禁不止。这种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后果自然要从制度上找根源,当问题的根源找到之后才能对症下药,才能使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完善,才能有效的逐渐恢复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所以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从严制定和严肃监管是重塑证券市场良好形象的重要工作。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上市公司赢得投资者信赖的必备条件。至于如何让上市公司准确、及时、完整地披露公司信息,本人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 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监管部门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特别是在处罚条款方面要加重处罚力度。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于处罚力度不够,上市公司违规成本太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2002年10月13日在第四届高交会管理大师峰会上就曾直言中国的股市目前陷于危机边缘,中小投资者信息严重缺失,要挽回投资者信心,需要增加上市公司管理者和大股东违规成本,仿照韩国的方式,用管理者和大股东私人财产作为违规担保。
郎教授2004年就开始揭露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的问题(注7)。郎咸平表示,他和他的学生经过3个月的研究发现,顾雏军先后收购了科龙、美菱、亚星客车以及ST襄轴等四家上市公司,号称投资41亿元,但实际只投入3亿多元。期间顾雏军通过“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手法成功将巨额国家资产纳入囊中,郎咸平称,顾雏军的运作手段往往是通过介入被收购公司管理层后,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提高公司亏损幅度进而压低收购价格来实现的。而郎教授这些证据确凿的资料却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重视,此时,“郎顾斗法”的报道在媒体上随处可见,直到2005年5月顾雏军被抓,科龙电器还在隐瞒事实真相,发布公告澄清“公司董事长顾雏军并没有收到任何关于他在内地受到‘监视居住’限制的通知,其仍然自由地在内地往返其自身参股公司的公司办事处”。如此公然发布虚假信息,上市公司到现在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违规成为等于零,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制度亟待规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