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银行保险业的起源发展及我国银行保险业目前的现状。
虽然在19世纪欧洲的某些银行和保险公司就能全面提供银行和保险服务,但真正意义的银行保险是20世纪80年代从欧洲开始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银行保险的发展遍及全球,成为保险销售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我国,平安保险于1996年首先涉足银行保险,并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到2001年其银行保险收入达20余亿元,占到当年平安寿险保费收入的1/3。由此,其它保险公司也纷纷效仿,除了中国人寿、太平洋寿险以外,其它中小保险公司如新华、太平人寿也开始成立银行保险部或银邮保险部致力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当然,银行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经验,也有教训;有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有徘徊不前的时候。但是,目前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银行保险方面的联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双方的合作也不断得到加强,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一切都是因为双方在银行保险上有共同的利益。
(一) 银行保险的产生是基于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的共同利益
银行保险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产物,其大的背景是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可以借助银行广泛的销售网络拓宽其销售渠道,可以不建立营销网络而进入市场,可以通过银行直接接触客户,扩大业务的来源和规模,形成规模优势,降低销售成本。对于银行来说,由于目前国家有关监管机构对其要求的日益严格和监管手段的日渐成熟,同时存款的不断增长,导致银行通过利差获得利润收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银保业务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中间业务,可以使其自身的业务模式多样化,获得一项稳定而回报丰厚,并且没有任何风险的收入。
虽然银行保险是对保险公司和银行都有利的业务,但由于双方主要是第一种合作模式,各自利润的最大化是双方合作的首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具有非常大的利益冲突,效益就那么多,如果银行得到的盘子过大,则保险公司得到的就会很少,而且可能会因为各项风险因素而根本没有利润可赚,甚至亏本。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好牌几乎都在银行手里,保险公司是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很难有多少发言权,从表面上看,正是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才导致了目前银行保险业务中的各类问题的产生,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因为目前在我国,银保双方的合作模式比较落后,合作层次较低的的缘故。
(二) 在银行保险业务发展中银行处于优势的地位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的各类中外保险公司已经超过90家,其中商业性的保险公司就有70余家。而银行的数量则比之少得多,网点众多,客户资源丰富的银行也不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而各地区自己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民生、招商、兴业、浦发等银行的网点规模和影响力都不能和上述6家大银行金融机构相比。即便如此,对保险公司来说那也是僧多粥少,因此各家银行都是保险公司争夺的对象。
从2003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1+1限制(即一家银行只能为一家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银行可以同时为多家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在保险资源和银行的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虽然银行也会考虑保险公司的信誉、规模、服务能力等情况,但手续费的高低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各家保险公司的竞争通常就是手续费的竞争,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而保险公司对此几乎没有多少办法,只能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接受银行的条件。对此问题各家保险公司,特别是“老三家”(人保&人寿、太平洋、平安)已经开始认真考虑对策,反映在银保业务上,则表现为虽然总体业务量在快速增长,但各个具体的保险公司的的银保代理业务量情况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增幅迅速、有的略有增长或持平,有的则是负增长。对于目前我国银行保险的具体情况,中国保监会的报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三) 目前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保监会《2005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的介绍,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2005年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263.26亿元,同比增长5%,占总保费收入的25.64%,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按销售渠道分,银行兼业代理803.25 亿元,占63.58%。2005 年,全国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实现代理手续费收入56.6 亿元。其中,银行类25.8 亿元,占45%。对于上述数据中的最后一项中的手续费收入,我觉得可能只是正常的通过手续费系统支付的手续费,而其它非正常渠道支付的费用并不在其中,而这些费用是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一部分。
今年以来,银保业务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变化,以前都是保险公司求银行代理业务,现在则有银行主动到保险公司商洽某些险种的代理事宜,而且多家大的保险公司的总公司和银行的总行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当然这些协议在各地的分行、支行和对应的保险分公司、支公司的执行中可能会有折扣,但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某些管理较好的保险公司已经放弃那些只有规模而无效益的银保业务,有的银行在选择保险公司时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信誉、服务能力的权重,而不仅仅看手续费的多少。保险公司服务能力的不到位往往影响银行的声誉,给银行造成被动。虽然如此,目前我国银保业务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在某些地区甚至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这些情况值得我们认真的关注。
二、 我国银行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保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难于产生效益。
随着各个地方开业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面对在一定空间、时间范围内有限的保险资源,竞争益发激烈,各个公司开给银行的手续费节节攀升,且有的银行不但要支付手续费,而且还要对银行下属的具体经办机构甚至柜员支付费用,再加上相关的人工、广告等等的投入,这些因素所造成的银保业务的成本已经达到了让保险公司难于忍受的程度,因为银保业务的利润空间毕竟是有限的。现在许多保险公司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么放弃某些“鸡肋”或“垃圾”的银保业务,认可自己的业务被蚕食,业务份额降低,业务量下降;要么苦苦支撑,费力不讨好,赔本赚吆喝。
面对如此窘境,保监会(局)、保险公司、保险行业协会也在苦思对策,有人提出恢复以前的1+1机制,即一家银行只能为一家保险公司代理业务,但这立即遭到众多的中、小保险公司的反对,理由也很充足:银行肯定选大保险公司,况且一个地区的保险公司数量比银行多2~3倍,你怎么分配,不能制造新的不平等竞争。另一个办法就是统一各个险种手续费率,这谁也没话说,也做了执行了,但最后结果堪忧。例如车险要求不能超过8%,但普遍是10-~12%或更多,个别险种甚至达到了30~40%,连交强险这种保监局、行业协会三令五申强调不能超过4%的红线也有公司去踩。这样的结果,是银保业务是很难在保险公司产生效益,不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共赢,大多是保险公司为银行做嫁衣,这对银保业务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 保险产品的单调性和同质化严重。
银行代理的银保业务同质化非常严重,大多为储蓄类分红产品或储金类产品,收益率低,保障也低。各公司没有多少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如果要银行愿意卖,客户愿意买,那只能在手续费和产品收益、保障上下工夫了,这是手续费恶性竞争的根源之一;产品的保障、收益上去了,风险通常也上去了,前几年保险资金除了国债以外没有多少投资渠道,现在虽然好了很多,但为了资金的安全依然有诸多限制,这就使得保险公司承诺的高收益率往往难于达到,直接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银行青睐此类产品是因为这种业务容易上量,和银行自有的储蓄相差不大,对柜员也不需要多少培训,而保险公司缺乏推出新产品的动力。
(三) 保险公司对某些保险业务的风险估计不足
保险公司在推出保险产品只注重短期利益,对市场、经营外的风险因素估计不足,给自己造成了重大损失,有的中小保险公司由此几年都恢复不了元气。在这里并不是说银行保险都是垃圾业务或银行保险本身的质量不好,而是由于高额的费用导致许多银行保险处于极微利或潜亏的状态,这样的保险质量是不足以应付风险因素的波动的。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及其监管建议2(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