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公共管理应当把解决好“ 三 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关于统筹城乡 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和方针,都要通过公共管理去进行,才能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具体来看,例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等,在公共管理领域便无一不是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仅就普及和巩固农村 9年义务教育一事而言,实在很不容易。面广量大,还要持之以恒,非短期所能奏效。在穷乡僻壤和边远山区,情况尤为突出。而这些又都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加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各有关方面的思想认识、实际困难、经费投入、师资来源等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加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人才保障。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规模经济以实现规模效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虽然办好这些事情,并非单纯依靠公共管理部门的努力, 但是毫无疑问,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主导、引领、驱动、促进、保证、支持等所预期表现的高度负责态度和可能充分发挥的积极作用, 是不可低估和无可取代的。 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规模经济需要打破行业、地区、 所有制界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等,均非轻而易举。其中如节约资源还要作为基本国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也要政府认真行事。没有一支公共管理的“ 大手笔”就写不出如此史无前例的“ 大块文章”。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具体表现之一, 亦在于此。 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有一支强大有力的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因此加强加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首当其冲。
(四)加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也是SARS疫情给我们的警示之一 SARS疫情后,社会特别是学术界进一步论证公共管理机制和功能的不完善。卫生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被撤职,引出了高官问责制的讨论;SARS感染人数引出了政务公开和民众知情权的讨论;医务人员的挺身而出和为SARS病人献爱心活动引出了社会保险、社会4%赞成个人承担。这又折射出社会保障和社会危急应对机制的不完善。应当看到,政府在应对SARS疫情的前期工作有欠缺,这种欠缺恰恰主要表现在公共事物处理的过程中,恰恰暴露了我们的公务人员在办理和执行过程中的素质不高。然而,这样的疫情完全依赖政府抗住,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完善的社会体系应当由政府决策,政府与政府以外的公共管理机构甚至包括企业同舟共济。与一些医药商的及时捐赠、赞助行为相比,有些政府智能部门办事人员的含糊、犹豫、坐等上级精神而不作为,无疑暴露了自身素质的不足。可见,对高素质的公共事务管理人才需求迫在眉睫。 二、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的组成
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复杂系统中,人是一切组织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公共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构成,最终决定了公共管理体制的运转状况和公共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一)政治品德素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