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正式实施后,到上世纪末,各地基本上都是按照《基本方案》的统一模式运作的。但近些年来,除了极个别地方外,大多数地方在实践中纷纷抛弃了原有的模式,探索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和模式。本文就以烟台、青岛、苏州三种典型模式做一比较分析。
1.烟台模式[1]:烟台模式是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实施后国家试点探索的传统模式,是一种以政府倡导和扶持为特征的准商业保险模式。这种模式坚持“政府倡导、个人自愿、因地制宜、稳妥推进”的原则、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上以收定支,类似商业保险。农民参保政府不补贴(只对被征地农民视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农民失地时以城镇低保标准为依据,目前按领取220元测算。一次性征地过半,人均不足一分地的,由政府全额交;人均不足三分地的,由政府交30%,个人交70%;政府所交金额从土地补偿款和土地经营收入中列支),农民参保缴费不设上下限,多交多回报,少交少回报。烟台模式中农保部门为自收自支机构,政府不拨款。这种模式有别于商业保险的是:政府倡导并推动工作的开展,可节省高额的营销费用;农民领取养老金免交个人收入调节税,参保的回报较商业保险高。烟台模式缺陷是,政府不补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农保机构自收自支,基金增值压力大;农民参保不设基数,缴费少的不能真正发挥养老功能,缴费多的则无条件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形成了有利于富裕阶层的不公平社会机制。
2.青岛模式[2]:青岛模式是一种以政府扶持和有限补助为特征的行政支持模式。这种模式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财政补助和兜底。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上以支定收,各县(市、区)根据自己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缴费基数(以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为基准),个人交6%,村集体、乡镇、县(市、区)补助12%。个人交费设上下限,最低不低于6%,最高不高30%。这种模式采取行政信誉支持的方式,财政补助资金可先行“挂帐”(或称“空挂”),视情况分期支付到位,但必须兜底。青岛模式中农保机构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这种模式由于有了政府的扶持、补贴和兜底,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较高,但此模式的财政补助没有真正到位,对后期财政兜底的压力较大,对政府的信誉和政策的连续性是个考量,如果“挂帐”成了真正的“空挂”,则会给社会稳定埋下祸根。
3.苏州模式[3]:苏州模式是一种以政府高补贴为特征的福利社保模式。苏州模式实行“一个体系,两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分别实行两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农村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必须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即纯农户)纳入农村养老保险。并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相互衔接的机制。农村养老保险坚持“个人负担、财政补助、集体补贴”的原则,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上以支定收,缴费基数按当地上年农民纯收入或参照上年城市企业职工平均缴费工资基数的50%左右确定。在此基础上,个人负担50%,集体和财政负担50%,财政补助的资金必须全部到位。苏州模式建立了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相结合的养老补贴制度,对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前,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农民无条件给予补贴。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身份置换,在充分补偿的前提下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养老、医疗保险,并提供免费就业培训。苏州模式中农保机构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设备和基金征缴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解决。苏州模式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前提下形成的,代表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由于政府的高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由于解决了农保和城市保的衔接,较好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 “三农” 问题。但这一模式的财政压力较大,对经济欠发展地区来说,它显然是不适宜的。
(二) 构建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从以上三种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每种模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适应着不同的经济基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必须的。因为土地永远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抵御社会风险最基本、最可靠的保障,当失地的农民丧失了拥有土地使用权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潜伏着极大的社会风险,应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在模式的选择上,应选择苏州模式和青岛模式。因为,烟台模式是应该逐渐淘汰的。这种模式的产生只是出于对尽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良好愿望,它既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难以反映制度的公平度。而且农保机构实行自收自支,基金增值的压力较大,如果选择有相对稳定回报的领域进行投资,则可能由于回报率低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如果选择回报率较高的风险投资,则有可能使农保基金的安全问题受到质疑。
其实,苏州模式与青岛模式代表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两个阶段。青岛模式应该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入的初级阶段的主要模式,苏州模式应该是建立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高级阶段的主要模式。因此,各地应该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可以承受的模式,全面推广,切忌照搬照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