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于1997年提前进入老年化国家行列,由于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人口老年化的加剧,给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个方面组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在困惑中徘徊,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和建立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现状、实践历程、问题、模式。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1997年就提前进入老年化国家行列。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27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0%。同时,中国也是个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国家,农村人口多,全国有近70%的人口是农村居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经济差距、社会差距、文化差距及环境差距等方面落后于城镇的发展,但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却高于城市人口的老龄化的速度。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农村和城镇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0%和5.1%;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农村达到5.74%、城市为5.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农村达到7.35%、城市为6.3%。所以,未来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的重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按照国际经验,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基本上在人口老龄化高潮来临之前,已为老年人建立起各种收入保障,特别是养老的基本保障,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规避社会风险。而中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却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广泛推行,原来集体经济保障功能逐步弱化,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已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家庭的孩子数量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快,使得传统的农村养老制度已不适应农村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给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险带来了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一系列与农民养老息息相关的重大社会变迁,并对过去依靠集体经济的农民养老保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普遍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农村人口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多年来农村普遍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节制生育政策,使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大。在一些行政力度较大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集体经济的弱化。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的推行使家庭重新成为经济单位。同时集体经济弱化把养老的任务推向家庭。如果没有新的养老制度出台,与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越来越重的家庭养老包袱将难以为继,一对夫妇要供养4位老人和1至2个小孩,是传统的家庭保障所无法承受的。三是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剥夺了村及村民小组对农业生产的分配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虽然使农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增强,但更多的职责是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承担催粮、要钱、计划生育三大行政任务,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多被基层组织所忽视。四是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使农民获得了流动就业的自由,一些青壮劳动力长期滞留城市打工,不愿回到农村,给赡养其在家乡的老年父母带来困难。五是价值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广大农村青年的独立意识更加明显,不仅表现在结婚与父母分家分居,而且表现在赡养父母意识的淡化,给老龄化提高的广大农村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任务。
(二)市场竞争使农民的经营风险加大,要求尽快建立能规避风险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农村经济已由过去单一的农业向多元混合型产业发展,使农民的收益越来越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民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一旦经营的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就可能使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的农民家庭带来严重的风险。因此,在原有的集体经济维系的农民养老方式解体之际,必须重新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否则由于市场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及农村收入分配两极化,将成为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