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是国际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通行做法。如在美国,国家进出口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等。我国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下,我国信用担保机制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政策性担保居主导地位,商业性担保发展迅速的格局。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月12月,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已达2188家,共筹集担保资金657.2亿元,累计受保企业约18.8万户,担保总额约3237亿元;受保企业担保后增加从业人员103.6万,新增销售收入1905亿元,新增利税150亿元(注2)。
从嘉兴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的发展壮大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中分析,本人认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应是近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突破口。
嘉兴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自1999年7月建立以来,在保企业涉及工业、商贸、建筑、物流、医疗保健等多个行业,通过择“优”扶持,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缺血之急。嘉兴市机械研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机械电机检测设备、工业自动化检测设备。由于没有资产作抵押,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于是向担保中心求援,担保中心通过调查了解后,认为企业研发力量较强、产品有发展前景,在2003年9月给予第一笔贷款担保5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有担保贷款支持后企业业务得以稳步发展,担保贷款也从开始的5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2005年,该公司因拆迁急需建设新厂房,并拟扩大产能和技术升级,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但是一时难以借到贷款,于是又向担保中心求援。担保中心经过周密的可行性分析后,为其增加了120万元的担保贷款,使其担保额度由之前的50万元提高到270万元。目前,这家公司5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已经建成,有望于2006年1月投产,预计06年产值和技术服务收入将比05年增加二倍多,是进入担保中心前的十倍。
类似这样的中小企业,嘉兴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给予担保支持的有225家,累计担保1484户次,担保贷款金额为7810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担保中心会员企业得到担保支持后,增加产品销售收入3.6亿元,增加利税3500多万元,增加就业人员为500多人,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但当前我国信用担保机制在发展中存在着政府预算不能保证担保基金按需要增长,使得很多企业无法获得信贷担保支持;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影响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两大制约因素;
本人认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政府应提供的解决信贷市场失效的一种公共产品,应对担保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扩大支持。一是应从获得贷款担保的中小企业每年上缴税收的增加部分,按50%的比例充实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增加担保基金,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建立担保基金稳步增加的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财政有限补偿制,促进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担保机构可按照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但由于担保收费过低,担保机构按规定能够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对于可能发生的赔付来说,犹如杯水车薪。因此,应建立财政有限补偿制。具体做法是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以政府为主给予补偿,设立“中小企业担保代偿损失专项资金”,按担保额的一定比例确定补偿量,并列入政府预算,根据目前的情况,补偿比例可在年末担保余额的3%—10%内确定为宜,原则上不应低于担保机构的净损失,不高于担保而增加的财政收入。在不超过这个比例的前提下,出现的损失首先用风险准备金弥补,不足部分才由财政资金补偿,即实行有限补偿,而不是损失多少补充多少。
总之,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担保机制的建立、银行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引文注释:
(注1)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52页。
(注2)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政策法规汇编》,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培训试用教材,第1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
3.杨思群著《中小企业融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5.狄娜、张胜利等编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我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2004年5月。
8.徐宝中: “中小企业融资出路在哪里”,《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
9.许金峰: “中小企业新型融资工具探析”,《财会通讯》2005年第11期。
10.徐胜娟:“畅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几点建议”,《浙江财税与会计》,2005年第10期。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种途径(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