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在证券市场上,如果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则无异于为内部交易和操纵市场创造良机。《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基本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披露业绩报告,但对重大事件的披露往往不及时,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现在披露不足,透明度不高。对应披露信息采取避重就轻,对有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过量披露,而对不利于公司的信息披露,常常不够充分,如对公司董事、监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变动情况披露不充分;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很多企业在存在大量应收账情况下,却不对应收账款的构成进行分析,或者对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或有负债的具体内容进行隐瞒等。
4.会计信息披露手段不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手段是指,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渠道。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手段主要通过报刊来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市场建立了专门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并利用互联网来披露会计信息。目前,采用固定模式的会计信息披露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因为一般采用三张基本报表和附表加报表附注形式进行披露,没有考虑不同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异。对于临时性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往往只发布一个简单的公告,或说一些不相关的话。当股票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公告经常这样讲:“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请投资者注意风险。”因此,投资者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5.中介机构对信息披露的审计监督不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投资者能否得到可靠信息,很大程度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受到来自上市公司、当地有关部门等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为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及眼前利益,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使独立审计对会计信息的鉴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纵容了低质量甚至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微观层面的原因
1.内部利益驱动。利益驱动是产生上市公司不良会计行为的内在原因。首先,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会计信息需求者对它的合作并不影响另外的行为主体对它的使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不仅对公司自身及其有直接利益关系者的利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会对其它上市公司、其他投资者、证券交易所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社会利益产生影响。由于利益驱动,公司总是要实施对自己有利的会计行为,使会计信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失公平,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其次,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本来,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代表上市公司),而现在,上市公司各个相关的利益集团(如发起人、公司主管部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等)也千方百计地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供给,甚至积极参与会计信息的供给工作。这样,经过协调而提供出来的会计信息便有失于偏颇。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前者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组成的一个三级结构;后者是指一般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在一个治理完善的公司中,会计运行才良好,才会为相关利益主题提供可靠、相关的有用信息。反之,那些提供虚假信息的公司一般都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而来的。由于多种原因,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存在着严重的“走型”、“变调”、“不到位”的问题,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一些制度弊端在上市公司中依然如故。一是公司股东产权约束弱化。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由于国有股产权主体“虚置”,上市公司缺少所有者的真正严格监督和硬性约束,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公司管理权失控。公司“内部人”本身具有谋求私利的动机,在缺乏所有者监控的情况下,他们便把利已动机转化为现实,通过信息造假进行利润操纵,以谋取自己的利益。二是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行政化和政治化趋向。在公司改制过程中,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摇身一变成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多数不是按照公司章程选举或选聘产生,而是由政府人事部门直接任命和委派,并且还保留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和行政级别,即所谓的“官员企业家”。其结果是,董事会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股东的监督;经理人员不向董事会负责,不受董事会的节制,同时也不受经理市场的约束。这样使得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制衡失效。董事长或总经理失去约束和控制,大权独揽,经营者权力被不断强化。当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员个人利益偏好时,会计就不再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企业正确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系统,而成为经理人员直接操纵和反映其意图的工具。于是,会计舞弊、人为调节成本利润及合谋进行虚假陈述等情况就不断发生。三是上市公司缺乏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滋生土壤和生存空间。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经理人员的败德行为不可避免的。当外部监督和约束不到位的时候,经营者就与会计人员“共谋”,通过“会计造假”谋求制度之外的利益。
3.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相对来说不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迅速发展的今天,势必会影响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
(二)国家宏观层面的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