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政府的推动,将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国內产业向外转移的时候,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的。我们国家的企业走出去肯定要找一些我们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去投资。商务部建立了《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投资经营和服务贸易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障碍、风险和壁垒,如东道国颁布的不利于外国投资的法律法规,东道国在公共治安和安全、企业诚信、政府廉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等,可以涉及到其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注9)目的是能让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受益,此项制度的实施会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它除了返回有关障碍壁垒信息外,还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措施建议。
(五)近年来通过正常出口途径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常常受到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障碍。我国企业过去由于缺乏知识产权储备和应对策略,出口产品随时可能遭到国外竞争对手侵权诉讼的阻击,导致成本大幅上升,经营出现周折。“在中美的纺织贸易摩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经验。因为,中美间的贸易摩擦还只是刚刚开始。首先是纺织品,然后是家具、彩电,相信今后还会有钢铁、汽车。随着中国比较优势的不断提升,中国产品将会不断‘侵犯’到美国人的传统制造领域。贸易摩擦也将一个接着一个。”(注10)现在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摩擦国。反倾销诉讼不仅增加了应诉和防范等相关成本,一旦败诉还直接导致产品被排斥于目标市场之外,多年苦心经营的国际市场渠道功亏一篑。因此,我们可利用当前世界经贸规则的不完善和有限应用范围,破解或者绕开相应规则;逐步形成中国自身的市场和企业竞争力特色,通过建立和加强行业性技术标准,一方面可以突出本国和本地特色,有效地建立针对跨国公司所在国的市场壁垒;另一方面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鼓励国外资本的流入,只要允许外资进入,我们采取跨国公司战略就能绕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通过投资设厂等方式,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从而达到扩大在该国市场份额的目的。如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横向”外国直接投资的做法,就可使企业越过许多穷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使企业得以把不同生产阶段安置在最适合的地方:在消费者唾手可得的地方展开销售,在劳动者聪明能干的地方着手研发,在劳动者廉价的地方组织装配。联合国贸发会议说,“正如中国低薪劳动者吸引大批富裕国家跨国企业一样,中国企业也急切地想利用其他地方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企业在加纳投资生产自行车,在东南亚投资生产录像机”。(注11)
二、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公司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意义。
近10年来国外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品牌和规模等优势,在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强势扩张,已经影响到我国企业充分、自由、公平地参与市场正常竞争。一些进入我国市场的国外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许多国内企业遭到蚕食。有数据为证: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目前占据了中国操作系统市场95% 的份额;感光材料行业,柯达公司在华市场份额超过50% ,富士公司超过25% ;截至2003年底,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40多家在我国“抢滩”,其中大型超市,外资控制面更高达80% 以上;瑞典利乐公司则控制了中国95% 论菌软包装市场等等。(注12)
中国经济正在形成对外资的依赖,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逐渐走上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出口逐渐上升到GDP的70%,从而使以加工贸易和简单生产装配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发展,中国的装备工业及其研发能力,通过合资合作和进口品的竞争,逐渐被边缘化或者被摧毁。外国跨国公司通过投资、贸易的方式来对某些行业、领域垄断,大量进口商品的进入,导致我国相应商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对国内现有的一些生产造成冲击,使企业破产增加,失业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入世过渡保护措施到期,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紧密,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实施"走出去"的跨国公司战略,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要求,也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张瑞敏曾说过,国外企业进来就是狼来了,要跟狼竞争自己必须首先成为狼。只有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根据动态环境以及长远的目标,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实施跨国公司战略可有效解决好这个问题,它能够使我国企业真正走出困境,做大做强,更能使现代企业机制在中国企业中扎根。其重要意义表现在:
(一)可以实现全球资源共享。中国已经加入WTO,将由过去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我国与WTO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这无疑将有利于国內企业走向世界,去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只有“走出去”,才能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弥补国內资源不足,才能真正享受到入世后应有的权利。经济全球化趋势也要求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有来有往,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中国是一个相对资源贫乏的国家,而其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又加大了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我国企业通过国际资本移动,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所需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等经营资源,缓解国内某些资源产品供给紧张的状况。不论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国际企业、跨国企业、特别是作为跨国投资主体的跨国公司,都是为了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它将其产、供、销、研究与开发、加工装配等环节分别委派给母公司以及众多的子公司分别完成,或者说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在一种或多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分工协作,然后再通过贸易活动联系起来,以期实现全球比较成本最低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获得比较利益,进而实现其资产增值。
(二)寻求和扩大海外市场并带动国内产品和劳务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带动的。跨国公司战略则是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合适的路,它有利于企业的全方位成长。如”万向集团、东方集团、飞跃集团、海尔、美的、TCL等,其中东方集团在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拥有12家跨国企业,飞跃集团在海外开设了18家分公司,而万向集团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目前已拥有25家海外子公司,1999年以来连续5年每年出口创汇都超过1亿美元。海尔、美的、TCL则已初步建立自己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开始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注13)企业实施跨国公司战略对其它国内产品和服务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例如,一台电视机出口卖出去可能不赚几个钱,可是生产过程中有很多零部件,由此可以带动很多国内厂家。依靠这种产业聚集降低成本,从而创造综合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上的差距表现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依赖外来技术,特别是中国企业的研究投入很低。中国现在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不是由中国本土公司而是由外资公司所主导。中国本土工业公司在设计、最重要的部件、制造设备方面深深依赖于美国、其它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先进工业国家的进口。由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很低,在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方面处于比较劣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的比较利益较少,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国家才给予优惠政策吸引外国先进技术企业来华投资建厂或是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以此来带动我国技术产业的升级。其意义表现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