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在众多的投资者眼中,无异是一座庞大的金矿。作为促进汽车消费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汽车消费信贷,自1998年起在我国全面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汽车消费信贷风险也随之凸现。面对风险压力,自2003年起,各保险公司、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纷纷叫停汽车消费信贷及相关业务。本文从汽车消费信贷的经营模式入手,通过对银行、保险公司、经销商、消费者等个体在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的地位和行为特性分析,揭示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来源。并对汽车消费信贷各关联方的自身政策制定、内部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及同业间的合作与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细化,对汽车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监管、控制与防范进行相关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汽车消费信贷、风险、个人信用体系
【正文】:
汽车消费信贷是促进汽车消费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信贷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起步于199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消费模式已不再陌生。它为金融机构、经销商、消费者都带来了利益,但利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压力,甚至出现过各保险公司、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叫停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窘境。面对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与风险,本文旨在从汽车消费信贷的经营模式入手,通过对银行、保险公司、经销商、消费者等个体在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的地位和行为特性分析,揭示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来源。并对汽车消费信贷各关联方的自身政策制定、内部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及同业间的合作与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细化,对汽车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监管、控制与防范进行相关的分析探讨。
一、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
汽车消费信贷兴起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它产生的根源在于:一是战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滞后于生产发展,导致消费与供求之间的矛盾;二是银行的资金较为充足,从生产领域的贷款扩展到消费领域。于是有了金融创新,有了汽车消费贷款。
目前,全球70%的私人用车都是通过贷款购买的。在美国,贷款购车的比例高达80%。2000年,美国每十辆售出的新家用车中就有九辆是通过各类贷款实现的,仅新车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即高达200亿美元。有关研究指出,如果没有汽车贷款,美国年新车销售量至少要减少50%,约800万辆。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 为了刺激汽车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一些汽车生产厂商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尝试性的开展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如1996年建行与一汽捷达、工行与上汽桑塔纳、工行交行天津分行同天津汽车等。但是,由于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中国尚属于起步阶段,缺少相应的国家政策法规、汽车信贷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支持,在操作过程中暴露和产生了许多问题,致使汽车消费信贷风险过大。以至于同年的9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下令停办汽车信贷业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