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应着力于增加财政披露内容。具体措施可包括:
公布政府结构图,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
公布确定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依据。如宏观经济分析模型、财政收入预测模型、财政支出预测模型及其主要假设等;
内债和外债应奉行同样的信息披露标准。国内债务也应发布债务规模、期限结构、持有人结构等信息,发布偿债率、国债负担率等风险指标;
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披露国有经济的运营、保值和增值情况;
发掘互联网技术的潜力,更多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
在中长期内,应抓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
加快制定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法》,明确政府发布公共信息的责任,明确公开信息的范围、内容和频率,为财政信息公开提供法律支持;
加强各级人大机关对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应按照“专业化”、“年轻化”和“职业化”的原则,吸收一批年富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热心社会事业的人士参加各级人大的财经委员会。要加强各级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建设,完善其机构,充实其队伍,提高其技能,充分发挥其审查、批准预算和决算、监督预算实施的职能;
考虑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增加预算的严肃性。要调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调整预算年度的起始时间,使各级政府能够在明确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转移支付额度之后,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交预算报告予以审议;使各级政府能够在新的预算年度开始之前获得被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方案;
完善税务机关考核体系,淡化税收在业绩考核中的作用;鼓励发展税务代理机构;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多渠道推进“依法征税”。结合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使罚没收入、收费收入同部门行政经费和个人福利脱钩,消除执法机构和个人“乱罚款”、“乱收费”的内在激励。完善出口退税指标形成机制,增加退税指标的弹性,逐步向“免、抵、退”征管方式过渡;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切断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的通道;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审批权限和审批项目,政府角色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要更多依靠价格杠杆调节经济,减少各种指令性任务和摊派;清理地方政府越权减免税、费,甚至零地价“招商引资”等恶性税收竞争行为,维护国家政令统一。
(二)积极推进财政制度创新
引入绩效预算的编制方法。要借助于倒推计算的方法,从明确政策目标、确定指标体系入手,测算实现政策目标需要的业务量,倒推出人力、物力投入的不同组合,最后计算出最优的资金投入。在预算申请被批复之后,应当发布预算主要内容,方便公众进行监督;
引入中期预算框架。预测主要政策在未来三、五年内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并予以公布;
对税收支出进行评估。对于税收减免政策,应在出台之前评估其对财政收支的影响,评估结果应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在难以全面衡量税收支出规模的情况下,应当定期(比如说,5年一次)对税收减免政策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估;
对准财政活动进行公开听证。对由政策性机构实施的准财政活动如经办贴息贷款、发放投资补贴等,应明确执行政策对这些机构自身财务的影响、政府为弥补其损失而拨付的资金数量、资金来源以及弥补方式,并在政策出台前进行公开听证;
完善复式预算。首先,可以考虑增加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政策性银行经营预算,并在预算报告中分别报告。对养老金账户来说,评估其财务脆弱性,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模拟,其结论也具有很大的争议,在近期内难以纳入预算报告。作为一种变通,可以定期对基本养老金账户的可持续性进行全面评估。类似的,也需要定期全面评估大病统筹和合作医疗账户的拖欠情况。
(三)为提高财政透明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要正确看待外部批评。要构建开放的文化氛围,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方式,加强政府与民间的互动,更多听取大学、研究机构、专业社团乃至公民代表的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不同观点、学派的争锋和辩论。在比较中鉴别优劣,在辩论中发现真假,把正确的主张、好的建议及时吸纳到政府决策中来。
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媒体要以建设性的态度探本溯源,探索出路,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要防止一些媒体通过恶意炒作落后典型和负面典型,满足观众猎奇心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现象。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财政信息的需求日益提高,让国外政府和投资者更多的了解我国的财政信息,使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努力建立良好的的财政管理体制,切实改进政府在财政透明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增加财政透明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透明度》人民出版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12月
2. 《 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经济出版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2年8月
3. 《以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政府公共支出管理》 安秀梅 《当代财经》2003 年 9 期
4. 《中国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整合与重构》 作者:安秀梅《山东经济》 2004 年 1 期
5. 《财政透明度与政府会计改革》程晓佳《会计研究》2004年第5期
6. 《我国财政透明度现状与完善对策》张俊伟《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1月08日
论财政透明度(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