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最后期限的临近,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时代,如何把握住打造经营优势、抢占目标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发展战略的关键。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现状,笔者认为,提升市场营销层次和品质应该成为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选择。本文通过对金融营销特点的阐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现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做法,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
营销是伴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在制造企业和产品批发零售行业兴起的一种以市场拓展、产品促销为目的的经营行为,并逐步发展成为企业提升形象、开发和维护客户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主动竞争策略。本文拟就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分析、选择以及与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模式对比做一简要分析:
一、银行市场营销的简要概述
在50年代中期以前,银行界对营销既不理解也不注意。当时,银行处于相对特殊的位置,根本不必为查对账目、储蓄、贷款,或者为保管箱而费心,银行大楼在人们心目中犹如希腊神殿,使人深深感受到银行的重要和可靠。但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客观上增加了银行通过营销争夺市场、赚取利润的压力,同时,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客户服务需求的日益差异化、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也为市场细分、产品策略和定价策略等营销手段和策略的使用提供了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各家银行纷纷打出了宣传牌、产品牌等一系列营销举措。1958年全美银行业联合会议上提出了市场营销观念,这标志着市场营销实践与理论在银行业的渗透和延伸。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发起了“银行零售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商业银行营销理念,市场营销也越来越受到银行家的重视。前不久的“银行再造”浪潮,更把市场营销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也伴随着股份制银行的成立、专业银行商业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等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与深化。
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行业,与一般工业制造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异,营销上与一般的商业销售企业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无形性。银行向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是一种无形产品,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不能作为一般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对象。(二)回归性。银行向市场推销的是资金的使用权,而不是某种物质产品的所有权,这就决定了银行业务具有双向回流的特征:客户存款取款,客户贷款还款,这比一般企业购货推销产品的单向回流要复杂得多。(三)不可分割性。银行服务具有提供和分配的同时性,即要使这些服务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为人们所用,其服务和分销渠道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四)同质性。银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大致相同,且极易模仿。这也决定了银行不可能通过不变的产品而获得持续的市场竞争力。(五)客户的广泛性及需求的不均衡性。银行客户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而众多的客户又要求银行向他们提供广泛的、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差异化、人性化服务日益成为银行营销高价值客户的重要手段。(六)地理上的分散性。为了提供方便和满足全国及地方性的需要,任何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都设立有分支网络。庞大的分支机构也造就了银行独特的营销网络优势。
美国服务市场营销学专家格鲁诺斯(Christian Gronroos)总结了服务产品的基本特征,与银行实际情况相结合,银行服务具有以下特征:(一)银行服务是非实体的服务。银行向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是一种无形服务,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不能作为一般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对象。服务质量的评价一般用经验、信任、感受和安全等方面语言来描述服务,方法十分抽象。(二)银行服务是一种或一系列行为,而不是物品。银行的产品很容易被同行竞争者模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因此银行只有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三)银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讲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银行在提供存款、贷款、租赁融资、信用卡业务、转账业务等服务时基本上是与消费者同时进行的。(四)银行顾客在一定程度上是参与生产的。顾客不是被动地接受服务,而是消费与生产同时进行并参与服务生产。(五)银行服务营销是两极营销。消费品、工业品营销流程从供应商到企业,从企业再到顾客,顾客是企业的营销重点,企业是供应商的顾客,是一极营销模式。而银行营销流程是从甲顾客到银行,从银行再到乙顾客,甲乙顾客都是银行营销的重点,属于两极营销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必要性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其市场营销的进程。
(一)客户对银行产品的需求日呈多样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大调整,居民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储蓄与投资功能的分离,使投资主体和储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因其生产和投资所需资金很大程度上要靠外部解决,而居民作为储蓄主体,在拥有对其货币收入的绝对所有权同时,却不能进行超经济强制转移,其结果使两个主体对银行产品的消费需求选择性明显增强,客观上为银行产品创新提出了多样化需求。如果说过去在垄断经营,界定经营范围的情况下,银行对此尚可漠视的话,在当今银行自身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若仍然忽视客户需要,以自我为中心,势必被逐出市场。为此要求银行经营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己任,积极地、有意识地调整金融产品与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并使自身获得发展的空间;必须在全体员工中树立起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和营销观念,彻底抛弃过去坐等客户上门、以自我为中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树立“客户的需求,银行的赢利”这一经营观念,一切跟着市场走,一切围着客户转。
(二)我国国民收入和社会资金的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年来居民分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收入逐步向个人倾斜。从1995年以来,居民个人的金融资产以每年1万亿的速度增长(注①)。他们对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周边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居民个人已不再满足于储蓄存款这个单一投资渠道,而是积极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尽快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满足其投资、防范风险和保值增值的需要,并且充当家庭理财顾问。
(三)金融体制改革是银行经营观念转变的直接原因。目前,银行不会也不可能再以高息为手段吸收存款,而必须按照自身的利益从事资产研究,了解市场变化,把握客户需求,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经济、更令人满意的服务。同时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利率自由化和金融管制自由化为推动银行市场营销提供了内在动力。银行价格竞争的日趋激烈必将迫使其寻找新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即营销策略;金融管制的弱化也使其向全能型、综合型银行发展,这也要求运用营销策略,创新金融产品。
(四)银行业的竞争态势日趋严峻。传统上,国内银行市场一直被专业银行所垄断,然而目前这种局面已被打破。来自新兴的股份制银行,如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来自信托、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挑战已对其形成强烈冲击。不仅如此,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签字国之一,在我国银行业走出国门的同时,也必然面临大量拥有成熟营销策略的外资银行急于进入我国银行市场。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银行市场将面临相当激烈的竞争压力,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树立和应用市场营销。因为它作为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银行的各个部门和资金营运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或部门的失误都会影响到实现经营目标。所以,它要求银行必须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长期作用的结果必然在促进银行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增强银行竞争实力。另外,由于营销策略能依据市场需求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借助市场细分,舍弃那些已经失去市场份额的业务,并在市场定位中调整其经营结构,采取防御、进攻及合理化经营策略等,确立自身独特的竞争地位,保持竞争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